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关于“打破五唯政策”的相关文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半月刊记者发现,与理工科可以参与重点项目反映工作成果的方式相比,文科的学术评价仍然依赖论文。脱离“唯论文”后如何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为了考核,论文找人“抱大腿”
“文科的考核其实是以试卷为中心的。作为一个年轻的老师,在这种压力下,我们怎么能有心思去帮助学生,让班级变好呢?”东部一所大学的老师说。
与能参与重点项目、反映工作成果的理工科不同,文科仍在“唯论文”的指挥棒下评价学术水平。一些高校文科教师盲目追求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素等量化指标。并成为发表文章的“计件工”。
一项针对记者的半月调查发现,许多学院和大学对能够提高学术地位和学术地位的研究人员给予高额奖励,并将论文发表与他们的收入挂钩。南京某211高校的一位研究员表示,如果一篇论文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且被引率很高,叠加各种奖项可以获得上万甚至几十万元。
甚至在一些文科专业,还存在“默认”“鄙视链”:“本土期刊”不如“国外期刊”,国内期刊不如海外期刊,简体中文论文不如繁体中文论文。
有高校规定,在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发表两篇论文,可以“折算”为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发表一篇外文论文,也就是说,CSSCI期刊的论文价值只有SSCI期刊的一半。该校新闻传播学硕士坦言:“对于正在备考的学生来说,在海外期刊发表文章可以积累学术经验,获得更多分数。”
在“唯论文”的指挥棒下,正常的学术生态正在被侵蚀。比如学术期刊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多发表知名学者的投稿,优先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成员和重点大学知名教授的论文。但是,如果你是一所普通大学的普通讲师,你提交论文的情况很常见,以至于初出茅庐的“青椒”想在重点期刊上发表论文,要么支付高额的页面费,要么找人“抱大腿”。
南京大学一位知名教授向《半月谈》记者透露了自己论文的发表情况:“我独立署名一两篇论文,平均每年与他人合作一两次,但每年有近10篇新论文有我的名字,有3篇以上的论文在发表前我完全不知道。在2020年的一篇论文中,它的主要作者还没有联系我。”
“不怕指标多,就怕指标被用错”
摆脱“唯论文”不是拒绝论文,而是正确对待SSCI、CSSCI等引文指标的功能和作用,打破单一的量化标准,更加注重论文的“里子”,不搞学术“起源论”。不管用什么器皿,关键是装的是水还是酒。
CSSCI由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苏新宁教授设计,第一版于2000年发布。他告诉记者,部分高校在实践中仍难以跳出“以发表评文章”的惯性。近年来,他多次呼吁学术界关注CSSCI在申请过程中的异化,文科学术评价固守量化指标。
“我不怕指标多,只怕指标用错了。CSSCI评价期刊的质量,所以不能直接用于评价论文。”苏新宁说:“普通期刊发表的论文,是不是不如高质量期刊发表的论文?”
此前,教育部曾发布意见,要求不要过度依赖国际数据和期刊,以免国际期刊论文至上,并要求SSCI收录论文数、CSSCI等指标。引用率和影响因素不应简单地与资源配置、物质奖励、绩效工资等挂钩。从而防止高a
br />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副处长陈一认为,受学科类型影响,论文依然是评价文科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防止“穿新鞋走老路”,还要多措并举优化评价体系。
多名受访专家建议,要优化同行声誉公开评议的文科评价体系。摆脱单一量化标准,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维度横向比较,同时注意在定性评价中克服人情社会的弊端,加强制度设计,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坚决排除个人友情、单位利益甚至门派冲突等种种阻力。此外,还要培育学术共同体的自我净化能力,营造诚信的学术生态。

高校新教师在岗前培训开学典礼上聆听专家讲座
“当初引进SSCI、影响因子等量化指标,一个重要原因是防止同行评议沦为小圈子评议,尽可能体现公平。”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云松说,“影响因子的优势在于刚性、透明、确定、客观;劣势是即便是同一个学科之内,不同的子领域和方向也无法直接比较。”
陈云松介绍了一种“多轮两两比较”的同行评议投票机制,以学术期刊为例,进入投票系统后,界面上出现两个期刊,评议人只需点击其认为声誉更好的一个即可,随后界面继续出现另外两个刊物供评议人选择,如此持续下去……只要有足够多的评议人,全部刊物就可以形成总体排名。
“将刚性指标与同行声誉评议等柔性指标相结合,不失为一种‘破五唯’的现实路径。”陈云松说。
苏新宁则建议关注评审专家个人信誉。即在论文评审、人才头衔评比和项目申报中,评审专家的意见应当在一定期限后匿名公布,供学术界和其他社会人士参阅;被评审人不仅可以看到评审专家对自己的评审意见,还可以看到评审专家对其他被评审人的意见,被评审人有权匿名质疑,若有必要可再行公开对质。
苏新宁说:“这对评审专家是一种约束,可以及时将学术界公认有评审道德问题的人剔除出去,实现学术共同体的自我净化,保证学术评价的公信力。”
(来源:半月谈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