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总是存在的。如果你想去很长时间,你必须能够在任何环境中找到机会。
闪送助力复工:自强则万强
文字/本报记者朱玉芳随着我国疫情防控的积极趋势,各地开始有序复工,逐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疫情期间,人少出门的时候,同城快递的“跨境”服务,比以前发挥了更多的场景作用。
为了保障服务安全,作为同城快递行业最大的平台,Flash推出了“无接触投递”服务。自2月11日起,Flash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企业员工援助计划”,鼓励餐饮、旅游等疫情期间无法正常经营的企业员工报名成为Flash Workers。通过这种灵活的短期用工方式,可以缓解企业的成本压力,增加员工的收入。此外,Flash与苏宁小店、家乐福、Hellobike等品牌联合成立“复工复产大联盟”,推动恢复正常经济秩序。
为此,记者《中国青年》采访了Flash联合创始人于宏建,分析企业如何共同应对疫情,努力走出困境。
Flash联合创始人于宏建
疫情之下凸显共享经济的赋能作用
《中国青年》 :及时应对疫情。它做了什么?面对疫情,于红建:首先要服从国家的领导。大政策下我们该怎么办?Flash作为企业应该承担什么社会责任?这是我们首先想到的。
疫情期间人们不出门,但生活还在继续。及时送达,作为城市的一个纽带,把每个人联系在一起。如何在做配送服务的同时保证大家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疫情开始后,启动“无接触配送”模式,及时向闪光器发放口罩和酒精消毒剂,确保配送过程中每个人的整体安全,让用户更放心。
“无接触配送”要求闪光器在发送订单时与用户保持2米的安全距离
1月26日,Flash向武汉捐赠了6万个口罩和100万现金。同时组织全国各地的Flash工作者担任抗击疫情志愿者,为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及其家属提供免费发放服务。一方有难,各方都支持。我认为此时此刻一个企业应该承担起它的社会责任。当然,做这些事情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并没有多多少少的概念。
自2月11日在 《中国青年》 :,闪电宣布启动“企业员工援助计划”以来。目前与哪些企业达成了援助?效果如何?
于红建:快闪本身就是一家创业公司,我们知道一家公司成长起来并不容易。我们想尽可能地帮助一些企业家,所以我们启动了企业员工援助计划。现已基本与广州铁通、榆林新华书店、餐饮、涂料等100多家企业达成此类合作。核心是要尽自己的一份力,让疫情期间大家一起努力,让更多的企业走出困境。
《中国青年》 :Flash采用众包模式,也是一种共享经济。这次疫情过后,你对共享经济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吗?
于红建:,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分享的力量。分享的核心是时间。有些人花钱买时间。Flash工作者将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转化为收入,这让他们的家庭生活得更好。
疫情期间,很多行业受到影响,很多家庭也受到影响。收入的减少会给生活造成很大的压力。因为疫情而招聘
而暂时无法工作的人们来到闪送工作,他们不仅可以尽力赚取自己的收入,还可以帮助城市生活正常运转。这种赋能也就是共享经济的优势,如果按照传统的用工方式,这个是很难想象的。提升技术,用行动传递善意
《中国青年》:闪送简单模式的运转背后需要依靠强大的技术支撑,闪送如何提升技术来应对这次“大考”?
于红建:闪送的极简模式背后的确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比如说闪送的智能调度系统,怎么样去匹配成千上万的用户和我们90万的闪送员,怎么样去精准地匹配他们之间的需求,怎么样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这些都需要大数据、基础算法、AI技术的支撑。
疫情期间,我们要求闪送员全部佩戴口罩,并且为他们提供这些资源。闪送研发了口罩识别技术,通过这种技术去验证闪送员在配送过程中是否做好安全措施。
《中国青年》:闪送从成立之初就强调“用善良递送”,应对疫情期间,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于红建:柏拉图说过,在可见的世界,最后能够见到的可能就是善意。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我们的闪送员,每个闪送员都在用行动传递着闪送的善意。
我们有许多在武汉的闪送员帮助一线的医护人员免费配送物资。成都的一名闪送员黄巍,每天用自己的配送车辆,在各大医院配送口罩等医疗物资,经常工作到晚上10点多。他自己还买了1000个口罩放在车上,看见有市民需要,就免费送给大家。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也在以自己的形式贡献力量。每个闪送员的善意会逐步汇成一股暖流,让大家生活得更温暖。
《中国青年》:数据显示, 闪送在全国开通222座城市,截至2019年11月,闪送员数量已突破90万人, 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让闪送员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闪送是怎么做的?
于红建:第一,解决用户的问题,创造价值,这是最根本的。你只有对别人有用、对社会有用,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第二,本着一颗善良的心,用善意去递送。闪送一开始开创“一对一”模式的时候,主要解决用户“急、懒、忙、难”场景下的问题。几年前有一个订单,从国贸送到搜狐大厦,当时用户说务必在40分钟送达,不然就被“炒鱿鱼”了,后来闪送员在40分钟内被送达了。其实按照闪送的规定,90分钟内送达就可以,但是闪送员能够将心比心,急用户之所急,想用户之所想。
不确定始终存在,练好内功是核心
《中国青年》:面对消费者更加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和同行竞争,闪送如何应对?
于红建:闪送在一开始就非常注重服务品质和用户体验。 从第一个用户开始,到后来的更多用户,闪送每年复合增长率300%,靠的是用户的口碑推广。信誉的建立也是一点点在用户口碑中积累起来的。
闪送员的职业也更加多样化,我们有修理工、有退伍军人、有销售……各行各业的人。闪送刚过6周岁生日,6年走过来,闪送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数据和闪送员的行为数据,通过大数据进行精准匹配。六年的沉淀让闪送形成了良好的用户口碑,从竞争方面去谈,也形成了一些壁垒,这些壁垒不是有大资金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是花时间去磨出来的。
《中国青年》:疫情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大环境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如何做好自己?有什么经验可以和年轻的创业者分享吗?
于红建:对创业者来讲,这种不确定始终存在。在疫情之前,所有的创业者也都面临着挑战,只是说这次疫情来的冲击比以往更大一些,把挑战的时间压短了,加剧了难度。
首先我觉得要练好内功,这是最核心的。自强则万强,把内因做好,不管遇到什么变化,你都可以从容地去应对。
另外在风险大的经济环境下,保持充足的现金流非常有必要。我觉得一个企业要保证能够应对可能的环境变化,要保持18个月的现金流储备量,就是在企业没有任何收入的情况下,还能运转18个月。这个想法可能看起来相当保守,但是在这次疫情期间,这样的规则其实就帮到了闪送。所以我们还能够有能力去做支援,帮助其他企业共同渡过难关。
这次疫情什么时间结束,大家都不知道,但是我觉得任何时候都是既有危又有机。不要单纯地只看到或者过多地去强调负面影响,比如说现在很多企业被迫把线下的业务整体搬到了线上,那么可能在疫情过后,线上和线下两个生意都起来了。对于闪送也一样,在疫情期间有一些新的模式和新的业务,开始由闪送来承接了。
一个企业想走得长远,就要能够在任何环境下发现机会。在疫情得到控制的情况下,政府出台了许多扶持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的政策,减轻大家一部分的压力,但是要活下去的核心还在于企业用开创性的思维去发现新的机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