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40多名企业家入选全国劳动模范,其中女企业家15人。
文丨陈睿雅
编辑丨周春林
头图来源丨视频截图
11月24日上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全国劳动模范”每五年评选一次。2015年以来,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锐意创新、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先进模范人物。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奖励全国劳动模范1689人,全国先进工作者804人。
根据初步搜索,今年入选的企业家人数已经达到140多人,比以前更加丰富。比如重工业方面,山东重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旭光入选;饮料领域,入选的有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淼、青岛啤酒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克兴;互联网领域,360科技集团董事长兼CEO周、董事长入选;高新技术领域,BOE科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燕顺,武汉高德红外党委书记、董事长黄立入选。
此外,包括文怡服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夏花在内的15位女企业家入选今年“全国劳动模范”。
历年入选人员的变化可以反映经济的变化。“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始于1950年,当时评选的主要对象来自工人、农民和军人三个方面。早年知名的全国劳动模范有石油工人王进喜、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两弹之父”邓稼先等。
2010年,汽车、钢铁、化工、医药、食品、电器等行业上涨。据《中国企业家》不完全统计,当年有200多位企业家入选“全国劳动模范”。
汽车行业,北京汽车工业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和谊,首汽董事长、总经理杨和平入选;快时尚领域,上海米董事长周、集团董事长邱光和也入选。
2015年,百货、医药、饮料、电器、金融、交通等行业成为突出行业。今年,珠海格力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黑龙江贺飞乳业董事长冷友斌入选。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2015年和2020年,青岛啤酒两位总裁入选“全国劳动模范”,分别是孙鸣博(2015年)和黄克兴(2020年)。
《中国企业家》精选几位企业家“劳模”分享他们的故事。
青岛啤酒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黄克星
“未来的产品会被场景和生态覆盖”

摄影:石
黄克兴于2018年接任青岛啤酒党委书记、董事长。现年57岁,曾任青岛啤酒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司总裁助理、战略投资管理总部负责人。
在他看来,经过三年的下滑,啤酒行业在2019年再创新高。今年上半年,在疫情的影响下,青岛啤酒的净利润依然创出第一
二季度同比增长60%的增长,股价最高冲到了99.5元/股,这些都是对青啤高质量发展的认同。黄克兴表示,未来的产品会被场景和生态覆盖。所以青岛啤酒在现有平台上整合各方资源,以体现快乐的啤酒板块、倡导健康的水和饮料板块以及时尚的酒文旅板块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最终实现共赢。三六零科技集团董事长兼CEO周鸿祎
“生意是无国界的,但是网络安全产业是有国界的”

摄影:邓攀
2006年,36岁的周鸿祎创办360公司。在安全行业推出360安全卫士,帮助网民解决了流氓软件的困扰。两年后,周鸿祎推出360免费杀毒,首创的“免费安全”模式,颠覆了传统互联网安全行业。
2011年,周鸿祎带领360在纽交所成功上市,市值超过100亿美金。2018年,周鸿祎决定带领360回归A股市场。对此,周鸿祎曾表示,“生意是无国界的,但是网络安全产业是有国界的。无论哪国的网络安全公司,都要跟自己的国家利益保持高度一致。”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
彻底扭转中文语音产业被国外巨头垄断的格局

摄影:史小兵
他在中文语音合成技术研究上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研制完成的中文语音合成系统在1998年以来的历次国内外权威评比中关键指标均名列第一。他创立的中科大讯飞公司现已发展为我国语音产业唯一的“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科大讯飞语音技术不仅在国内近30个省份的20多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还成功进入了日本、欧洲和北美市场,占领了中文语音主流应用市场80%的份额。不仅彻底扭转了中文语音产业被国外IT巨头垄断的格局,而且正在英文等多语种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武汉高德红外党委书记、董事长黄立
聚焦助力“六稳”“六保”,力保产业链不断裂

摄影:史小兵
1999年,黄立辞职下海,以全部积蓄30万元创立了高德公司,二十年如一日,将全部事业和青春投入到国家红外成像“高、精、尖”国防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中,成功将高德红外打造成全球领先的红外热像仪专业研制厂商。
2003年抗击“非典”的时候,高德红外研制出国内第一代红外人体测温设备,这曾经让黄立很是自豪。17年后,突如其来的疫情再次来袭,而这时的高德红外,不仅攻克了红外探测器核心芯片研发生产技术,还将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技术运用到不断迭代的红外热成像测温产品中。
作为武汉人,黄立与他的高德红外,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尤为值得称赞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高德红外聚焦助力“六稳”“六保”,力保产业链不断裂,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公司不仅没有降薪、没有裁员,还新招聘员工577人,占员工总数的22%,其中2020届校招比去年增长42%,2021届校招计划同比增加53%,为保就业保民生承担了应有的责任。
京东方科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炎顺
把物联网作为未来的战略方向

摄影:邓攀
陈炎顺曾告诉《中国企业家》,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缺芯少屏”问题中,“少屏”已经彻底解决了。
京东方在高额资金投入压力下十余年,终于在2013年开始实现稳定的规模化盈利。不过,曾经历过由CRT(显像管)到LCD(液晶显示)等产业升级,使得京东方自诞生起就伴有替代危机。在面板做到全球第一后,这家公司决定告别舒适区。
2016年正式由一家专注半导体显示领域的企业,转型为一家为信息交互和人类健康提供智慧端口产品和服务的物联网公司。在陈炎顺看来,“京东方在显示业务实现全球领先的同时,要找到未来的战略方向,而物联网则是一个大的方向。”
依文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华
“冲击越大越逼着你活得更好,更有力量”

摄影:邓攀
创业二十多年,夏华眼里事业最大的价值在于:“曾经创业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今天我们有机会去改变一群人的命运。”
在中企年会上,夏华曾表示,依文真正用五年时间从品牌企业变成一个生态企业,集中各条线的资源来做用户的深度体验。“我们一直在思考我们到底是谁。尤其是我每一次都面临‘死亡质疑’,媒体每一次问:‘互联网来了,传统行业是不是快死了?’我说看样子死不了,努力几年之后我们活得还挺好。后来大数据来了,新零售来了,又问对传统行业的冲击大不大?你们会不会这一次死掉?但我觉得很多时候,冲击越大越逼着你活得更好,越逼着你想办法把自己的生态变得更健康、更有力量。”
山东重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旭光
“国之重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摄影:邓攀
谭旭光是20世纪60年代生人,高中刚毕业就进入潍柴成为一名技术工人,参与国家8V160坦克发动机项目的研制。在技术攻关一线的长期磨砺,谭旭光对科技创新有着深刻的理解:“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企业命脉,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被视为“产业科学家”。围绕补短板调结构,谭旭光聚焦核心技术,整合全球资源,主导整合多家海外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吸收创新。
2020“全国劳动模范”中的企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