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团队成功案例500字 携程创业团队案例分析

携程、如家快捷酒店、汉庭酒店创始人

代表案例:携程、如家快捷酒店、汉庭酒店

“对于强者来说,重要的不是以什么样的态度离开,而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回归。”——豪代金牌顾问

今天好贷金牌顾问给大家讲一个创业传奇的故事。他与生俱来,在大学里很好地阅读了哲学。与互联网的密切接触引发了他对时代机遇的思考,从而点燃了他创业的激情。

他就是戚迹,携程、如家、汉庭的创始人。

在别人眼里,他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似乎不知疲倦;在他眼里,他更像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梦想家。为了不辜负这份激情,他一边憧憬着悠闲饮酒和小曲的未来生活,一边享受着激情燃烧和奋斗不休的创业过程。

但是,即使是传说,也难免会受到过程中挫折的考验,以及低谷的煎熬和自我奋斗的纠缠。在经历了莫名的退出、无奈的沉默和渴望的虚荣之后,戚迹是如何走出困境的?从他的故事中,我们能看到什么样的成长?接下来,我们将走近今天的传奇——戚迹。

国企事业节节攀升,而心却远飞大洋彼岸

1966年,戚迹出生在江苏南通的一个农民家庭。1985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

事实上,在此之前,戚迹并不十分清楚工程力学到底是什么。大学里的专业课非常枯燥。他更喜欢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图书馆,阅读哲学、历史和毛泽东的传记。

通过学习和阅读,戚迹认为,个人对于世界来说是非常渺小的,有些人生不起眼,而有些人生却是辉煌的。你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

大学毕业后,初入社会的戚迹发现找工作很难。经过对现状的一番思考,他决定继续深造,于是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机器人专业。

获得硕士学位后,原本想进入外企的戚迹,最终为了落户上海,放弃了宝洁的机会,转而选择了国企。虽然当时人们认为国企是个好去处,但戚迹多少有些抵触。虽然他在那里的事业逐渐有了起色,但他甚至成为了公司的二把手。不过,可想而知,戚迹总是有一颗不安的心,渴望走出去,去海外寻求更大的机会。

萌生创业想法,发现互联网机遇

那时候国企员工要快速离职不容易,更别说戚迹已经是单位骨干了,公司还给他一套房子。然而,即便是再好的条件,终究无法留住一颗痴迷于“逃离”的心。戚迹想出了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理由:“我妻子在美国,我想去美国探亲。”

1994年,戚迹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美国。

然而,想象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到了美国后,戚迹陷入了迷茫:学,我以前学过关于西方的知识,这么久没用来读书了;让我们工作吧。国内文凭和经验在国外没用,这让戚迹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一次意外的接触互联网让他感叹互联网的神奇,这也让他看到了互联网时代即将开启的新机遇。

有了创业的灵感之后,戚迹仔细思考,仔细分析了国内外环境的差异,戚迹得出了创业还是要回到中国的结论。

就这样,戚迹在1995年初回到了中国,准备自己创业。

首次创业,成就“携程四君子”

size:15px;">1999年,摸索了几年的季琦与梁建章沈南鹏范敏共同创建了携程旅行网,准确地抓住时代需求的黄金四人组合成就了携程之后巨大的成功,而他们也因此获称“携程四君子”。


携程的成功让季琦一时间收获了财富和名气,然而在他看来,携程的成功主要是在于其强调了“平等”的理念,他曾说:“我们第一次创业的企业是一家互联网企业。互联网的实质精神是什么呢?就是平等。你不要小看互联网企业彼此不分上下互称姓名,这种平等是在降低管理成本。”


的确,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全国各地的旅行者都可以统一起来向酒店和航空公司下单,这样一来也让每一个人都享受平等的待遇。当然,创办携程之前,他们也曾进行过详细的讨论,最终创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携程四君子”对于旅游业和互联网之间关系和趋势准确的把握,总之,一切成功都是要花心思下力气的,绝不是运气的产物。


如家竟在一次偶然的抱怨中诞生,离开不代表不会归来

众所周知,在携程之后,季琦还和伙伴们继续联手成就了如家的成功,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如家的开始,是因为一位携程网的用户在网上吐槽了一句携程订酒店的价格偏贵,于是引起了季琦的关注。


经过一番调研之后,季琦发现原来市场上的快捷连锁酒店性价比的确相对要高,而且非常受大众欢迎,几乎总是供不应求。于是利用携程庞大的订房网络、运营能力和融资能力等优势,他们又成功做出了如家,这一仗,注定又是漂亮的。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虽说联手创立了如家,但在经营的过程中,季琦最终还是被踢出局,而且他还签订了一份协议,承诺自己两年之内不再涉及经济连锁酒店领域。


其实,在以往创业大咖的故事里,这样的桥段倒也不是独有的,史蒂夫·乔布斯、肖恩·帕克等等都曾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会永远消沉下去,


今时不同往昔,追求速度往往欲速而不达

时间一晃就到了2007年,那时的季琦刚刚返回曾经的战场,可惜彼时的情势对他来说依然不是多年前那般有利,那时的如家,规模已经非常大了,而竞争对手7天也已经有100多家店,形成了一定规模。


就是在这样“火烧眉毛”的形势之下,曾经既往不胜的季琦也开始慌乱了阵脚,他创立汉庭酒店之后,一心急于扩大产业规模,事后回想起来,季琦坦言,自己当时也是多多少少在好胜心和虚荣心的促使下犯了错误,觉得规模和成功有必然的联系,正是因为急于证明自己,所以才忽视了创业的根本。


2009年4月的一天,季琦偶然和世界酒店大师、法国雅高集团创始人保罗·杜布吕的一次对话,让季琦终于看清了现实。


见到杜布吕那天,季琦问了他几个自己最困惑的问题:“中国市场同行拼命发展你怎么看?如果都是直营,市场规模、品牌影响力是不是太小?”


而杜布吕的回答则是:“速度与规模都不重要,质量才最重要。”


这句话让季琦瞬间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立刻做出了战略的改变。


目标坚如磐石,何畏自乱阵脚

决心改变的季琦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想要“做到”,却没有考虑怎样“做好”,于是他开始专注于质量的升级,他着手为整个酒店铺设无线网络、在床头设置网线、设计更加人性化的卫浴双开门,虽然每一项投入成本都很大,但细节改变整体,量变引发质变,设施中所花的心思换来的是顾客发自内心的信赖。


虽然从疯狂扩招扩建到专注质量的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新扩建的酒店来不及升级啊,设施不匹配等等,也引发了一些顾客的不满,但这一次季琦没有焦虑,也没有急躁,一旦一个人心里有了坚如磐石的目标,那么一切过程中的艰难都是暂时的,毕竟,慌乱都是漫无目的的结果。


有人很好奇,季琦一路连续创业,经历了那么多起落,难道就不想过点悠闲自在的小日子,他坦言,自在闲适的日子谁都想过,但是目前自己最享受的还是创业,事业能给他带来活力和成就感。诚然,忙碌也好悠闲也罢,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不是绝对的,结论因人而因,随心而变,大概对如今的季琦而言,成败得失,早已是曾经的事情了。



他的经典语录:


弹个曲子喝个酒,我当然想有那么一天。但现在我的内心还是充满了躁动,冲劲十足,享受生活也只是个梦想罢了。


你不要去预测未来,那是上帝的事情。虽然有很多对赌成功的案例,但也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我不能总是幸运儿。


做汉庭,我已经把自我抛得很远。汉庭的目标就是我的目标,我甚至不在乎我的个人得失。


大家都认为,只要店面开得多,一去资本市场就可以谈钱。幸好那时候我们的钱还不够多,还不敢拼命地倒腾。


(金牌顾问分析师:李梓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