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知识 80后妈妈小脸蛋樱花霜

改革开放之初,上海与东欧著名城市萨格勒布结为姐妹城市。在网络没有连接的时代,两地就像是两个平行的时空,各自上演着不断变化的历史和精彩的人生。

人们不会想到,40年后,会有一座博物馆来讲述这个时空的双城故事,为这份友谊献上珍贵的纪念仪式。

位于上海老码头的博物馆被称为“80年代国际博物馆”,入口处的黄色小车清晰地展现了时代特征。从1955年到1986年,这款借鉴了菲亚特设计的Zastava 750,是当时克罗地亚的国产车,它还有一个以当时知名卡通人物命名的昵称“fio”。据工作人员介绍,很多复古爱好者都来看名车风采。

老码头的入口“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博物馆”,黄色的菲乔汽车《The Paper》记者朱喆摄

在进入正式展览之前,你必须通过一个“只是参观”。左右墙分别展示了80年代和新时代萨格勒布和上海的城市风貌和生活场景。巧合的是,有两张几乎一模一样的照片,描绘的是时尚女孩同时在两地烫头发的画面。

本报记者朱喆摄《只是来看看》中两地时髦女郎烫头发的照片

博物馆的第一部分被设计成一个公寓,它是根据萨格勒布的“80年代博物馆”建造的,有客厅、书房、餐厅、卧室等。观众看到的所有物品都是克罗地亚学者验证过的历史物品。展览期间,人们看到了许多像当时克罗地亚普通人一样的典型生活用品。

(自上而下)80年代国际博物馆客厅、餐厅、卧室官方图

比如散落在咖啡桌上、餐桌上、滑动酒柜上的水晶餐具等等。二战后,克罗地亚曾经属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在当时,水晶是家庭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人们有收集水晶餐具的习俗。南斯拉夫在1992年解体,但直到现在,水晶餐具仍然是萨格勒布每个家庭的必需品。墙上还挂着几幅手工挂毯。过去家庭主妇大多制作挂毯,小学家政学教育课程中也有挂毯。如今这种传统已经不复存在,这些饰品更像是在追忆对手的手艺。

展厅里到处都是水晶餐具和壁毯。本报记者朱喆摄

让记者感到震惊的是,整个书房里随意摆放在书桌上的小零件“各有所长”。入口右侧的桌子上有两台机器,一台是欧洲第一家袖珍计算器制造商——Digitron电子公司制造的计算器,另一台是20世纪80年代常用的奥林匹亚打字机;对面的桌子上是当时克罗地亚自主研发制造的显示器、键盘和鼠标。

20世纪80年代研究国际博物馆的官方地图

书房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角落里戴着毒面具的娃娃。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核战争产生了强烈的恐慌。当时有专门处理核战争的课程,是当时政府提供给平民的预防性装备。它们应该是整个公寓最警示的展品,提醒人们珍惜和平。

中国-克罗地亚经济文化合作协会执行会长、策展人白晓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80年代在全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个没有战争的和平时代,一个经济和文化繁荣、恢复和发展的十年,对克罗地亚来说,这是内战开始前光荣而幸福的十年。

人们不禁想起那个美好的时光,但这个博物馆的功能并不止于此。她说:“当时,我住在萨格勒布的班杰拉克广场。80年代的每一天,我都会路过博物馆,有一天,我忍不住走进去,看到观众席上很多年轻人正在学习从未经历过的历史。他们好奇的表情和专注的思考让我想起了和谐

馆长阿纳斯塔西娅克内泽维奇曾探讨的博物馆承载的社会责任和教育意义,以及当下我们如何有效地、积极地来讲述历史”。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她带领团队设计出了此次展区第二个部分——中国的80年代,遵循以真实的、珍贵的历史物件来还原当时的生活现场,以细节和环境来重现气氛的原则,他们制作了三个外壳印有大白兔糖果、樱花美容霜、健康饼干等各式老包装图样的大盒子,里面分别展示“80年代艺术生活”、“80年代的童年”和“80年代的设计”。


和萨格勒布展区一样,这里所有展品也都可碰、可坐、可穿、可戴、可玩。


老包装图样的大盒子 国际80年代博物馆官方图


策展团队用5个小电视,同时播放1980年代人们日常生活、文学诗歌作品介绍、《西游记》和《红楼梦》经典电视剧、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片、港台片的影像资料,展示蓬勃的文艺生活。


“80年代艺术生活”展区里的电视机 国际80年代博物馆官方图


团队用饼干筒、挂历、画报、指甲钳等日常物件,给观众梳理了“80年代设计”所使用5大元素:曼妙女郎、可爱孩童、经典名著、运动场景和花鸟图案。


“比起简单的展示老物件,整理归纳出当时设计的概念和思路应该更能让人清晰地明白究竟我们如今所说的复古设计有哪些奇招本领”,白晓婷带着记者边参观边解释。


“80年代设计”展区 国际80年代博物馆官方图


设计区的角落是由无数录音机叠加成的墙壁,两侧摆放有录音磁带和唱片,出口处还有个用回收旧物再造的音响,可以通过手机链接蓝牙,现场收听1980年代流行的乐曲。“追忆固然美好,但我们还有更美好的未来”,白晓婷微笑着解释了“旧物新生”的深意。


录音机墙和收旧物再造的音响 国际80年代博物馆官方图


“80年代的童年”是展区最惊喜的一处,它打破了人们的常规期待,而是播放着一段1980年代克罗地亚孩子们嬉戏玩闹的视频。


1980年代克罗地亚孩子们在嬉戏玩闹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摄(00:25)


他们跳橡皮筋、跳长绳,跳格子……和中国“80后”孩子玩一样的游戏,一位观众难言兴奋,“这就是科幻小说里平行时空啊,不就是在另一个外国世界里的我吗?”在场的人听完都哈哈大笑。


三个大盒子之间的公共区域被设计成了学习区和音乐角,展示着当时的课本、教材、飞行棋、毛毽子、手风琴、乐谱等物件。“80后”在这里看到了自己的从前,“90后”和“00后”们则看到了手机发明前的时髦玩具。


音乐角 国际80年代博物馆官方图


热心的导览员还会将观众引入“How to dress 80's”和 80年代迪斯科舞厅,观众可体验换上喇叭裤、大垫肩的80年代时装在复刻的迪厅里跳个痛快舞。


出口处的墙面上贴着密密麻麻的留言,字里行间透露着留言人真挚的心声和美好的祝福。


留言墙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摄


当然,离开前去专门设计的打卡点拍照留念,顺路再看看文创纪念品,作为“My Best Wishes——欧洲百年贺卡明信片历史特展”的同期姐妹展,在“国际80年代博物馆”也能看到获得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工艺美术博物馆授权的特质古老明信片和茶杯等精美礼品。


文创产品 澎湃新闻记者朱喆 摄


“国际80年代博物馆”是被克罗地亚国家旅游部选定的中克文化旅游年闭幕式项目,也是2020年纪念上海和萨格勒布缔结友好关系40周年的标志项目,全部展示将持续至2月29日,为春节长假期间来沪游客和市民提供了一个文化游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