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自2018年试点以来,广受好评。该系统为上海50多万残疾老年人提供了生活照料和日常护理。这种惠民政策的背后,也有各种有待完善的漏洞。在今天(12日)召开的《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执法检查启动会上,市医保局就按规定完善长期保险制度作了汇报。
据了解,截至2020年底,市长有护理保险评估机构36家,护理服务机构1210家,残疾老年人42.4万人,全年支付居家养老和养老机构护理费用40.7亿元。2020年,社区日间照料服务和居家养老床位纳入长期护理保险支付范围,有力支持社区嵌入式养老,基本实现居家、社区、机构全业务长期护理保险覆盖。
增加评估结果公示、状态评估双向修正机制
在长期保险的评估审批中,评估师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以前会走路,现在不会走路了;我以前会说话,但现在我会装傻。这些“保险诈骗”行为让评估师哭笑不得,也让社区居民感到不公平。针对这一现象,市人大建议将长期保险申请人名单向社会公示。
如何做好评估?市医保局局长夏克佳介绍,市医保局率先制作了《上海市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办理流程和协议管理实施细则》,并于2020年进行了修订。一方面,规范初始、状态、终期等各种评价申请规则和连接,严格控制“申请”;另一方面,要加大评价结果的公示力度、国家评价的双向纠错机制,探索评价图像的留存和评价机构的区域招标,严格控制“评量”,加强评价机构管理和定点择优,建立动态进退机制。
“近期,根据市人大相关意见,我们持续优化评价和宣传进社区;我们将会同卫生健康部门,研究细化终核评估流程和制度建设,进一步优化需求评估流程。”夏克佳说。
加强对失能率偏高重点地区的评估督导
对于“长期保险”的资格认定,目前仍有不同的标准。民进党上海市委提交的一份提案指出,不同地区“长期护理保险”的操作标准存在一定差异。例如,一些偏远的郊区放宽了对象认定标准,使“长期护理保险”成为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变相补贴。“这种做法阻碍了公平,从长远来看,将成为影响‘长期保险’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因素。”
民进党上海市委的调查也发现,护理服务机构之间存在恶性竞争的趋势。为垄断服务市场,护理机构非法经营屡禁不止。某种程度上,“劣币驱逐良币”的恶相已经出现。
对于如何解决“标准不一”的问题,夏克佳表示,结合卫生健康部评价标准2.0版的推出,“标准严控”;同时,卫生健康部门率先建立市-区-机构三级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控制“质控”。此外,要加强对各区的政策引导,压实责任,规范合理控制增量和消化存量,加强对失能率高的重点地区的评估和监督管理。
据悉,目前,我市已启动社会第三方居家养老长期保险机构综合评价工作,初步形成标准制定、服务落实、运营管理、加分四大类17项综合评价指标,引导长期保险机构在标准化、连锁化、品牌化方面健康发展。
失能老人可在长三角享受长护险延伸结算
上海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去周边城市异地养老。当上海许多老年人
据悉,为促进和大力支持异地养老,在实现长三角异地住院和门诊直接结算的基础上,2021年1月,《本市老年人入住长三角区域养老机构长期护理保险费用延伸结算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号文发布,明确以市长指定品牌养老机构为主体,依托其长三角养老连锁机构,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延伸。目前第一批包括萧墅、秦河源两个品牌,异地养老机构三家(吴江两家,嘉兴一家)。经评估,本市有17名残疾老年人(平均年龄91岁)可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延期结算。
夏克佳表示,下一步,市医保局将进一步巩固长期保险延伸结算试点工作专班机制,边试点边总结经验和成果,分批扩大机构覆盖面,让更多本市残疾老年人享受长三角地区的长期保险延伸结算政策,帮助本市老年人异地养老。近日,九如城、人寿保险厅、红日等三大品牌12家养老机构已与民政部门共同初步安排。
栏目编辑:张军文字编辑:王海燕标题来源:图片Bug图片编辑:苏伟
来源:作者: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