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简单合作方案计划书,商业合作计划书范文

【 《新征程面对面》 连载】

2020年11月,中外联合制作的35集新媒体系列纪录片短片《相遇在中国》在网上播出,引起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影片以精彩生动的瞬间、真挚深刻的感情、悠长的回味,讲述了35组中外相识相知、相遇相知的人生故事。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千百名中外人士在千千的一滴滴友好交流,汇聚起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滔滔江水,奔向中国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蓝海。

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偶尔受到挑战,但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中国坚定地高举开放合作的旗帜,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自己,造福世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部署,为新形势下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

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打开潮水,重新起航。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上世纪80年代末“十万人才闯海南”的梦想之地。今天,这片热土又开放了,吹遍了南海附近的海角落。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深入,一系列利好政策相继落地,各领域制度创新同步发展。海南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将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新时代以来,中国不仅在海南大力建设自由贸易港,还设立了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举办了3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极大地推动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更上一层楼。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40多年前,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宏伟进程。从设立经济特区到沿海城市开放,从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到沿海内陆地区开放,从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深度突破到自由贸易港的优化升级.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范围日益扩大,水平持续上升。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心态和姿态拥抱世界。

但也要看到,中国对外开放的前路并不平坦,面临着反全球化的挑战。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将经济衰退、两极分化、工人失业等国内问题归咎于经济全球化,重拾冷战思维,搞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频频“退群”,屡屡“毁约”,企图回到孤立、脱钩的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你愿不愿意,世界经济的海洋就在那里,无法回避。不可能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本流动、技术流动、产品流动、产业流动、人员流动,让世界经济的海洋回归一个孤立的小湖小江。也不符合历史潮流。“这种行为是历史的逆转,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最终结果。

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只会开得更大。回顾过去40年,中国正是坚持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建设的基本国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将达到更高水平,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把握经济全球化大趋势、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重大战略选择

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的互动。目前,中国是最大的货物贸易国,与2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年进出口额超过32万亿元,每分钟进出境货物价值6000万元。从出口看,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主体;从进口来看,中国保持了世界第二大进口国的地位,进口关税总体水平不断下降。总的来说,我国对外贸易总量可观,但综合竞争力仍需加强。这就要求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内需外需、进出口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同时进出。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双向投资的国家,对世界资源的有效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跃居全球排名第31位,比去年上升15位。2020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近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中国作为外国投资大国的地位日益巩固,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中排名前三。为了进一步提高双向投资的质量和效率,中国制定实施了《外商投资法》及其配套法规,创新外商投资方式,不断提高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质量水平。

促进开放保护安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华侨企业4.3万家,海外劳工近80万人,留学生约140万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海外华人企业和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他们的经营安全、工程安全、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都需要得到有效保障。近年来,中资企业员工和留学生频频被抢被杀,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维护中国的海外安全和利益

益刻不容缓,必须加快构建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防范体系,推进对外投资联络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突发事件应对和风险防控能力,维护海外同胞安全和正当权益,保障重大项目和人员机构安全。


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大道不孤,德必有邻;守望相助,携手抗疫。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力所能及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人员、物资或技术援助,把口罩、检测试剂盒、防护服和呼吸机等抗疫必需品源源不断送到相关国家,充分体现了中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天下情怀。在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保卫战中,中国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一带一路”乃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健康之路、福祉之路。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各国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7年多来,“一带一路”倡议逐渐由点到面、由理念到行动、由愿景到现实,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和响应,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之一。目前,中方已与17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合作文件,“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已到了深耕厚植、精雕细琢的关键阶段,要在勾画谋篇布局“大写意”的基础上,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描绘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


基础设施“通”,让这幅画线条流畅。“一带一路”要高效运转起来,首先要把交通、电子商务、投融资体系分别联通起来,形成无缝衔接的网络。经过几年的努力,“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合作格局基本成型,大批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成功落地,特别是亚吉铁路、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阿联酋阿布扎比码头、马来西亚关丹深水港码头等标志性工程相继投入使用,大大促进了资源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优化互联互通网络,大幅提升沿线商品、技术、信息、资本等联通水平。


合作层次“高”,令这幅画大气磅礴。在“一带一路”的平台上,基础设施是前提,实现互利共赢关键还要靠产业和项目。比如,亚吉铁路西起埃塞俄比亚瑟伯塔站,东至吉布提多拉雷港站,横跨非洲两国,全长750多公里,沿线规划建设了多个工业园区,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企业进驻,将被打造成为东非重要经济走廊。可以看出,产业和项目对于提升“一带一路”合作的层次具有极大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已对外签署40多个产能合作文件、14个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促进了各国共享发展,也大大拓展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空间。


政策对接“顺”,使这幅画行笔自如。“一带一路”不是一家独奏,而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大合唱,彼此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才能音声相谐,形成最美和声。仅我国北面,“一带一路”就同欧亚经济联盟、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蒙古国“发展之路”等形成对接,在更大范围内构建战略协作、机制匹配、规划相联的经济圈。在发展规划对接中,不同国家现行标准有可能存在差异,对加强互信合作造成了一定障碍。必须按照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要求,对接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提升软联通水平。


人文交流“深”,教这幅画气韵和美。自古以来,丝绸之路是一条经济繁荣发展之路,也是一条文明交流互鉴之路。就是沿着这条路,中国的思想文化、诗词歌赋、四大发明、农耕技术走向世界,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外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成为不同文明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纽带。今天,“一带一路”也将成为不同文化融会贯通的文明大道,架起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的友谊桥梁。


三、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世界进入近代以后,经济活动不仅仅局限在一国或者一定区域内,资源配置和贸易分工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需要建立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来协调各方利益。几百年间,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建立了有利于其殖民扩张和贸易掠夺的经济治理体系。但这一体系并没有摆平资本主义内部的利益分赃问题,从而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继爆发,旧有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也随之解体。


现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基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主导建立的。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小镇签署协定,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根据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和关贸总协定(GATT)作为这一体系的“三大支柱”,相继成立并运行,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复苏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随后,由于两大阵营的对峙,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推行与资本主义世界相互隔离的平行经济治理体系,这一局面直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才被打破。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也在不断变革,布雷顿森林体系被牙买加体系取代,关贸总协定(GATT)升级为世界贸易组织(WTO)。到20世纪末,八国集团逐步控制了主要国际经济组织,成为世界经济权力的中心。


新世纪以后,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出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严重弊端,西方和非西方国家组成的二十国集团(G20)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对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总的看,目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还有诸多不合理的地方。


——治理失效。面对当前世界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表现出“肌无力”,治理赤字较为突出。


——利益失衡。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拥有更多主导权和话语权,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制度失灵。世界经济形态和产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而机制封闭化、规则碎片化十分突出,贸易和投资规则无法有效应对新问题新挑战。


综上所述,面对国际经济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面对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现实问题,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代表性和有效性不强,亟待改革。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责任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维护者。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是解决全球贸易问题的主渠道。世界贸易组织成立20多年来,成员达到160多个,平均关税税率降低15%,覆盖全球98%的贸易额,在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世界贸易组织的机制和运行也不尽合理,但其多边贸易体制主渠道的地位不可动摇。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不主张推倒重来、另起炉灶,强调在多边主义的框架下积极推动世界贸易组织改革,使其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国际金融治理的积极参与者。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国际金融体系是全球经济活动的中枢。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过:“谁控制了货币,就控制了世界。”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美国之所以拥有强大的主导权,根本就在于美元霸权为其鸣锣开道,使其在国际金融治理上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不断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新兴领域规则的重要制定者。眼下,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风口,数字技术全面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带来新机遇。中国在数字经济的发展上具备一定优势,在一些领域拥有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2020年8月,美国《财富》杂志发布最新世界500强排行榜,在上榜的7家互联网公司中,中国企业占据4席。中国将加强数字经济领域国际合作,推动电子商务等规则制定,在优化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上发挥更大作用。


合作共赢的潮流奔腾向前,开放融通的脚步永不停滞。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人类走向美好未来的光明之路。中国将乘历史大势,走人间正道,同世界人民并肩前行,携手创造普惠全球、造福人类的更大奇迹。你在,或不在,自信的中国、开放的中国永远在这儿。


硬核知识


欧亚经济联盟


欧亚经济联盟成立于2015年1月1日,成员国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旨在2025年前实现联盟内部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并推行协调一致的经济政策。2015年5月,中国与俄罗斯签署《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宣布启动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方面的协定谈判。


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


“光明之路”是哈萨克斯坦2014年制定的新经济政策,致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国内运输网络,保障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并将哈萨克斯坦打造成连接中国、欧洲与中东各大市场的全球交通走廊。2016年9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合作规划》。


蒙古国“发展之路”


2014年9月,蒙古国提出“草原之路”发展战略,在加强基础设施、经济多元化、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战略规划。后将“草原之路”名称调整为“发展之路”。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国与蒙古国签署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与蒙古国“发展之路”计划对接谅解备忘录。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23日0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