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险峰长青投资的公司,什么是创投公司

“2015年之前,国内航天公司数量约为80家,但到2018年底,这一数字已经达到141家,发展迅速,提供卫星制造和发射服务的公司数量也大幅增加。”未来航天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曾志远在2019年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上表示。

本次论坛上,未来航天研究院发布了《2018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投资报告》,与中信证券合作完成。指出我国已公布的星座图有20多个,涉及卫星3100多颗。

商业航天快速发展的背后,有经纬中国、华创资本、高蓉资本、星河创投、CDH投资、金世豪投资、常青、顺维资本、深创投、天齐阿米巴、元航资本、君联资本、IDG、本源资本、创意天使等知名投资机构的大量资金支持。

商业航天是一条技术门槛高、风险大、投资大、周期长的赛道,已经得到业界的认可。另一方面,市场上可投入商业航天的资金有限,那么哪类企业更能得到资本的青睐呢?资本更看重的企业有哪些特点?在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商业航天投资分论坛上,投资者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商业航天企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

能够为资本创造价值的商业航天活动会吸引资本的注意力

“资本是逐利的,只有最终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航天活动才会吸引资本的注意力。”湖北长江航天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管理部负责人胡晓涛在主旨演讲中表示。

要实现盈利,为资本创造价值,必须贯穿商业模式,也就是我们的服务场景是什么?市场有多大?我能做什么赚钱?

谈到商业航天的商业逻辑,有分析人士认为它遵循的是类似“互联网”的商业逻辑。曾志远在演讲中提到,商业航天所经历的火箭研发、卫星制造发射和地面设施建设阶段,与互联网行业早期的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非常相似。这个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完成后,相信会有像互联网行业一样的爆发式增长。

对于卫星应用的商业逻辑,星河产业集团副总裁、星河创投CEO严靖宇提出了另一种思考,即“卫星”的概念:

我们有没有可能给传统产业增加一些卫星数据,让传统产业进一步升级?我觉得更好的逻辑是在传统已经做的基础上,增加一点卫星数据,慢慢增加,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让传统行业变得更好。有可能有更多的应用点吗?

在他看来,卫星应用是商业航天整个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真正落到客户手里的是卫星应用。总的来说,作为投资人,严靖宇更愿意选择民用场景清晰的卫星公司。商业航天公司能否识别细分市场和落地场景,想清楚盈利模式是什么;而如何在国防和民用技术融合的背景下与现有系统有效结合,这些也是他重点关注的问题。

CDH投资高级副总裁尚流也指出,如果一家公司的盈利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行业底层的商业逻辑,投资者就会愿意重仓。

投资分论坛网站

创新可以让你的企业脱颖而出

“创新”是投资者提到的另一个高频词。

p>

有投资人认为目前中国有许多公司都在做一些重复的事情。尽管为了吸引资金的支持,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但是商业航天市场足够大,足够容纳更多创新性的东西。


“将许多火箭公司的商业模式拿出来看,基本上都是类似的,即都是先打固体火箭、亚轨道,然后再去打入轨。”胡晓涛在论坛上发言说。


阎镜予也在发言中指出商业航天企业存在技术逻辑不清晰,即许多商业航天民企在重走国家队走过的老路,重新研发复制验证国家队数十年前早已研发出的产品。他坦言重复以前的事情,并没有真正体现商业公司真正的价值,以SpaceX刚出来时讲了一个火星的移民愿景为例,他提示民营企业要有一个更强的愿景,要更多地关注影响更为深远的东西在哪里。


商业航天应该是有别于国家航天的,胡晓涛说:


我们更希望能够看到创新者从体制内出来以后,不仅仅只是复制体制内做的一些事情,更多的需要做一些体制内想做,可能还没有精力做,或者体制内可能还不敢做的一些事情,要把这些创新的项目和创新的想法踊跃的付出实践。


那如何才能做到创新,重庆两江航空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兼项目负责人李纲要认为,在正常竞争的同时,建立商业规则主导下的行业细分和协同机制,才有可能让头部企业获得技术研发、制造、创新能力,同时降低企业和整个行业的成本,而地方政府可以在这个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稳定优秀的团队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投资机构通常会从“赛道、赛车、赛手”三个方面来思考以做出投资决策。


华创资本董事总经理公元曾发文认为:“航天没有失败,只有尚未成功。投资商业航天和我们投资的其他行业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没有人会怀疑探索外太空的价值。”在此次论坛中,她又表达了这一观点。


如果说商业模式代表了赛车去往的终点,那么赛手则决定了整个赛车的命运。创业团队作为公司的灵魂和核心,也是资本“考核”的重点。


阎镜予列出了他看好的团队特征:


  • 公司的带头人是技术带头人,因为毕竟这仍然是一个技术为主的航天领域。


  • 团队能够快速适应市场。


  • 团队领导人能够处理好合作关系,人情世故的变化。


  • 公司一定要有一个主心骨。我国商业航天已经出现创始团队流动的现象,团队稳定性也非常重要。


在后来讨论中,刘尚补充,长远团队的构成也是投资人考察的重点。金石灏汭投资公司总经理王丽平则强调了技术团队的重要,以PE视角,金石灏汭投资更倾向于团队技术最强的龙头企业。


“潇湘汇金”圆桌沙龙


对商业航天企业的几点建议:


除了对商业航天赛道一些投资逻辑的总结,投资人们也基于自身的行业观察,给商业航天企业提出了几点建议。


  1. 找准定位,脚踏实地,哪个阶段干哪个阶段的事情。


  2. 企业的发展,估值一定要回归理性,不能超越企业发展的状态,估值必须要跟盈利能力匹配。


  3. 企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资本是有退出期限的,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投资人,是一个接力的方式。


  4. 商业航天公司在进行自己的技术路线的规划和跟资本市场对接的过程中,建议能够更多的去考虑,包括外部环境,各家机构的偏好,以及资本本身的运作规律,从这些方面大家都能够协调去发展。


  5. 有没有可能建立某种面向商业航天产业的数据共享平台?把各个公司的卫星数据整合到一起来用。


  6. 关注国际市场,航天领域是一个跟国家主权相关的领域,在国际上拥有航天能力的国家并不多,所以商业航天的能力能不能输入到中国的盟友身上?“一带一路”倡议也正在为商业航天跨出国门铺路。


相关阅读:


创投观察 | 拥抱商业航天的“黄金时代”


阎镜予:商业航天——赛道广、赛马少、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