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ofo最新消息 ofo创业故事简介

出生在中国的编者按:从未想过有一天,自行车会成为一个可以共享的物品。实现后,人们受宠若惊,这就是资本衰落的开始。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殊死竞争,史上最伟大的分享理念终于落幕。购买神秘缅甸人真的可以继续分享吗?我不知道

目录

1。ofo共享单车的起点

2.融资后的辉煌、奢华与荒诞

3.夹缝中生存

4.终止和再生

ofo小黄车的起点

2019年6月是出生于公元2015年的小黄车4岁生日。

基于“共享经济智能硬件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的理念,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青年企业家戴伟带领四位有志青年成立了ofo共享单车。

这种共享理念真正的考验是在2015年6月,当时戴伟自掏腰包购买了200辆小黄车放在北大校园里,并在校园里发起了“共享计划”,回收学生的自行车作为自行车共享,用户共享一辆车,就能获得所有小黄车的使用权。

这种模式很快得到认可。10月,北大校园日订单4000单,获得第一笔900万融资。

但当时ofo主要集中在校园,2016年初逐步推广到全国20多个城市的200多所大学。在校园内累计用户80万,日均订单20万。直到2016年10月,ofo正式离开校园,进入城市市场。

很快,ofo成为近年来中国发展最快、最受资本追捧的互联网企业。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ofo获得了超过20亿美元的融资。

很快,就像改革开放后的春风一样,ofo共享单车风靡全中国。

就像那个时候的戴威相信,终有一天,ofo会和,的谷歌一样,它影响着世界。

融资后的辉煌、奢侈与荒唐

和很多创业公司一样,ofo经历了最黑暗、最痛苦的起步阶段,尝试了无数创新。2015年夏天,ofo团队写了两篇极具影响力的爆款文章,一篇拥有3万 《我们有一个梦想:让北大人随时随地有车骑》 圈粉,一篇拥有4万 《这两千名北大人要干一票大的》 阅读量,炸了朋友圈。

这两篇文章被视为ofo第一个有影响力的营销声音,也确立了单车共享的“最后一公里”商业路径,意义重大。

借着这个势头,ofo仅仅上线21个月就完成了数十亿的融资,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共享单车平台,覆盖全球40个城市,注册用户超过1500万,成为名副其实的单车行业大佬。

2016年底,ofo召开城市战略大会,这是ofo团队成立以来的首次正式会议。不仅开启了城市战略,推出了新一代小黄车,还进行了品牌级包装让人们认识到:不仅是学生党和运动党骑ofo,普通人骑ofo也是件很潮的事;再加上环境问题备受关注,ofo绿色出行概念也受到大众认可。

随后,在线ofo发布了三个广告和KV,虽然内容似乎是

搞笑得有点尴尬,但确立了ofo的三个主要使用场景:怕堵、赶时间、怕挤。同时,ofo也邀请了许多网红达人KOL进行合作推广;还通过活动与如蒋劲夫、袁姗姗、邓伦、周冬雨合作,邀请鹿晗代言等,开启了ofo最辉煌时代。


与此同时,线下营销也不断面,无论是地铁、公交、电梯框架还是居民社区,都能看到ofo的广告。据媒体报道,北上广广告投放的第一天,ofo官网流量就从8000多蹿升到30多万。并联手麦当劳打造“超级网黄”店,与魅族合作“良品青年爱行”,ofo成为各大品牌眼里的香饽饽。


2017年7月25日,创始人戴威最风光的时刻,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成立了“ofo小黄车共享经济研究中心”。


情到最深处身不由己,物到最高处其境必反,2018年,是ofo走下神坛的一年,这与创始人戴威有着极大的关系。


他就像小孩子一样,要面子,刚愎自用,权利欲和控制欲都很强,不喜欢与比自己强的人共事,而且“耳根子软,又讲兄弟义气、讲人情”,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引导利用。


一开始创业时,他带着团队在龙湖唐宁ONE小区办公,窗户对面的小楼就是他住了几年的宿舍。那时戴威没有办公室,和几个技术人员挤在狭小的工位上,旁边放着几把拆开的自行车锁。晚上加班到深夜,一群年轻人敞开了喝酒,喝醉了吹牛,不醉不归。


2015年员工增加到十几人,ofo搬到北大附近的双层复式酒店式公寓,运营坐一楼,产品技术坐二楼。


2016年圣诞节,完成C轮总计1.3亿美元融资两个月后,意气风发的ofo搬到了可以俯瞰大半个北大的理想国际大厦,租了整整4层楼还是“人多到装不下”。戴威将自己的办公室安排在“1717”室,寓意“要骑要骑”。


办公室里119元的宜家桌子加39.9元的椅子全被换成了2000元的升降桌。有人亲眼目睹,ofo成都办公室设在当地最贵的写字楼里,里面摆满了昂贵的健身器材,还有俯瞰春熙路的大落地窗。他忍不住想,小黄车一天才能赚多少钱?


从2016年底到2017年,ofo花1000万元请鹿晗当代言人,花2000万元给卫星冠名,给一家媒体做了3000万元的广告投放,小黄车的广告几乎席卷了北上广的地铁站和公交站牌,还有管理层想过花数千万欧元赞助环法车队。


2017年2月的年会上,酒至酣处,有人开始背诗。一位员工背了一首《滕王阁序》,戴威奖励1万元。他还当场分别奖励两名老员工一辆50万元以上的牧马人和100万元的期权。至今还有员工记得,那天的戴威“特别开心,特别嗨,很像个小孩”。直到夜里一两点,他还在微信、QQ和钉钉群里轮番红包“轰炸”。


这个坐拥金山的小孩不贪钱,但也不会管钱。有心人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漏洞”。


ofo负责谈政府关系、商务合作的工作人员,几乎每个人手里厚厚一沓各大餐厅和娱乐场所的消费卡,每一张都是好几万元的金额,连逢年过节送合作伙伴的礼物都是iPhone X。有人跟他们去过温莎KTV,6个人坐在可以容纳30人的最大最豪华包厢里,一晚上光酒水果盘就消费七八千元。


他们巨额消费的底气,来自ofo混乱宽松的财务制度。


ofo的财务制度荒唐到报销不需要经过层层审核,贴了票马上就要到账,否则员工会找一把手告状。没有发票也可以报销,最大的无票报销金额高达十几万元。


有人认为戴威对公司内部的贪腐应该十分清楚,因为“太明显了”。他曾亲眼看到ofo公司地库里停着创始人名下的一人一辆特斯拉Model S,而他们明面上的月薪只有5000元。这件事被媒体曝出后,戴威让他们赶紧各自把车开回家。


这为ofo埋下了巨大的危机,甚至到最后一刻,戴威所认为的兄弟们还在ofo身上打主意,想着捞取最后一笔利益。


夹缝中不服输的生存

共享单车这个市场,其实是戴威做砸的。


外界普遍认为,ofo命运的急转直下,始于戴威在2017年11月将来自滴滴的付强团队“扫地出门”,以及这一举动所昭示的与最大金主“决裂”的信号。


共享单车补贴大战烧到白热化之际,ofo早期投资人朱啸虎提出了ofo与摩拜合并,“主要是为了赚钱”,戴威对此“既不积极也不排斥”。按照当时提出的方案,合并后戴威和胡玮炜将担任联席CEO,两人中戴威显然更强势。


但ofo的最大股东滴滴更希望的是“拿ofo干倒摩拜”。


2017年7月,滴滴提出以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ofo,收购后ofo成为独立于集团之外的全资子公司,由戴威担任CEO。几乎在同一时间段,滴滴同意帮ofo拉来软银15亿美元投资,孙正义与戴威见过面,还签了投资意向书。


同时滴滴派了两个精英级人物去帮ofo梳理。


2017年底,滴滴内部正式启动上市计划,ofo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收购ofo可以帮助滴滴形成出行闭环。


混乱的ofo让两位精英整日整日熬夜,但好在一切都在按部就班顺利进行,那一段时间,整个公司都热情高涨。


直到收购进程被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卡住了。


滴滴团队要求查看ofo押金账目时遭到戴威强烈反对,而这是收购的必要前提。当时滴滴的人“恐吓”戴威,告诉他“公司现在危如累卵,我们是在打尼古丁给你续命,钱断一天你就得死”,戴威被激怒了。“来自北大学生会主席的骄傲和富二代优越条件的那股劲儿一上来,拼着15亿美元不要也要赶走滴滴,宁可不要钱不要发展也不想受气。”


但资本只关心回报,ofo与滴滴决裂。但滴滴和ofo没有撕破脸,2018年初,滴滴再次提出收购ofo,但因为价格与预想中的相去甚远,戴威一口拒绝,转头向阿里要了一笔17亿元的融资。


这犯了行业的大忌,一个出生牛犊,怎么可以有两个金主爸爸?


很快这事有了结果,由于戴威触犯其底线,程维一怒之下自掏10亿美元开始做单车。


收购了小蓝单车的资产及在部分城市的投放权,以“待遇double”的条件从ofo疯狂挖人,谈供应链,拆了小蓝的车仿照着又做了一款青桔,公开和ofo打起了擂台。


2017年9月,ofo上线微信小程序,蚂蚁金服震怒,要求ofo立刻下线微信小程序端口,只保留支付宝作为流量入口,显然戴威并没有同意。3个月后,阿里投资哈罗单车,正式入局共享单车。


被巨头围剿的ofo很快陷入困境。


滴滴团队撤出后,ofo不再打价格战,取消了“一元月卡”和全国20个城市芝麻信用免押金活动,这给了对手可乘之机。持续采取全国免押金模式的哈罗单车2018年5月公布数据,称单量已超过ofo和摩拜的总和。


同时随着滴滴团队的撤出,ofo公司内部迅速恢复到原本的状态,创始人团队能力不足、戴威处处掌控、各岗位尸位素餐等问题逐渐发酵。


当时ofo的资金状况已经十分恶劣,欠了全国9000多名运维人员好几个月工资,按照平均月薪5000元计算,每个月仅运维人员的工资成本就高达4500万元。此外还有3000多名正式员工的工资、物业成本、市场成本等。


2018年12月19日,戴威在一封内部全员信中承认,公司一整年都背负着巨大的现金流压力,“1块钱要掰成3块钱花”。他无数次地感到力不从心,想把运营资金全砍掉,甚至解散公司、申请破产。


一堆破车加100亿元债务,ofo已然成为鸡肋。


终结与重生

2018年12月4日,作为还不上钱的“老赖”,戴威收到了法院的限制消费令,不能坐飞机和高铁,不能旅游、度假和住星级酒店,也不能在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合消费。


ofo如今只剩下一个空架子。


被资本疯狂追捧的ofo至此终结。


到底什么让ofo小黄车倒下?

1. 融资速度跟不上烧钱的速度,挪用押金来造车,一旦用户集中提取押金,企业就会陷入破产危机。


2. 用人不当,公司管理混乱,将有能力的人都排挤出去。直到巨轮将沉,他力保的那群人,还试图从ofo的残躯上攫取最后一点可能获得的利益。


3.在商不言商,太过于理想化。


共享单车有发展的空间吗?

如果没有资本的过度催熟,共享单车企业正常收取押金,不去疯狂铺量、烧钱铺贴,认真修炼企业内功,扎扎实实提升运营能力。摩拜和ofo本来是有机会成为巨头的。但是因为之前的打车市场洗礼,无论是投资者,还是腾讯阿里,都没有给共享单车企业正常稳健发展的机会。一个看起来最美的共享经济模式,就这么被扼杀了。


而近期缅甸的一位神秘人,似乎在试图扭转当下局面。


缅甸创业者迈克购买了闲置的单车来帮助缅甸贫困学童,送给他们做代步工具。


今年33岁的迈克出生在缅甸,但在新加坡长大,在新加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曾就读于大名鼎鼎的淡马锡初级学院,2008年毕业于南洋理工大学,获得了商业管理学位。


儿时走路读书的经历让他深知时间的可贵,他设想,假如给这些孩子一辆单车,他们将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


今年3月,他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发出消息,想跟ofo和摩拜单车建立联系,从他们手中回收闲置的单车。3月15日,他从仰光飞到了北京,到访了最大的共享单车“坟场”。


过去三个月,他已经购买了一万辆单车。其中,4000辆是在新加坡货仓销售和拍卖会上买的,大部分属于ofo和oBike的闲置单车。


这些被回收的单车,在换掉车锁,并添加后座之后,会被分发给需要的贫困学童。


这只是一个开始,迈克希望他能将“少走路”运动持续下去,在五年内送出10万辆脚踏车。他说:“ 它们可能在新加坡一文不值,但对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来说,它们有其价值。”


成王败寇,不再探讨,单车最终还是实现他应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