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广东省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情况。
据介绍,针对过去涉农资金使用分散、低效的问题,广东省建立了“大型专项考核任务绩效管理”新机制,实现了全农业部门9个部门26项专项资金的整体整合,年资金规模达到300多亿元。同时,进一步下放涉农项目审批权限,建立“考核任务”清单制度,确保涉农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解决支农项目碎片化问题,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2018年底,广东省发布《广东省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实施方案(试行)》(简称《方案》),正式铺开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
“我省的改革创新更加突出。”广东省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戴云龙表示,“在实现中央同部门资金统筹调整的基础上,全省实现了涉农资金在全农业领域的跨部门整合。据统计,涉农资金80%以上投向基层,90%以上投向粤东、粤西、粤北。”
戴云龙表示,下一步,广东还将研究出台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的财政激励政策。在只加大投入的基础上,每年拿出50亿元专门用于激励改革成效显著的市县,充分调动市县积极性和主动性。
超300亿元涉农资金九成投向粤东西北
在今年财政部组织的涉农资金统筹中期评估中,广东排名全国第一。
据统计,广东涉农资金整体整合改革以来,省级涉农资金规模普遍提升。2019年至2021年,每年安排涉农资金规模超过300亿元,其中80%以上投向基层,90%以上投向粤东、粤西、粤北。
通过财政涉农资金的统筹整合,督促市县围绕当地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和群众的急事难事,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
到2020年,广东省涉农资金将支持全省95%以上的自然村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农村户用厕所改造普及率达到99.5%,完成中小河流15260多公里。
此外,针对涉农项目数量多、规模小的问题,广东多个市县积极创新涉农项目简易审批流程。比如惠来县对进村入户的小项目实行“小工匠”自建,减少了设计、审图、招投标等流程,平均缩短工期3个月,节约成本40%,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改变了以往“自上而下”的资金分配管理模式,实行“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流转管理模式,使财政资金更精准地支持“三农”,从而增强了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系统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实现“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重要战略举措
、区)范围内,择优遴选20个左右工作成效显著的县(市、区)给予奖励,同时也会对推动本地区涉农资金改革成绩突出的地级市给予适当的奖励。戴运龙表示,“这些市县所获得激励资金参照涉农资金管理,必须用于涉农领域补短板。同时,我们也鼓励珠三角地市参考省级做法,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本地区财政激励政策。通过实施财政激励政策,将市县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将市县谋事理财的能力提升起来,促进形成全省联动推进乡村振兴的合力。”
激励机制的实施,也对监管方式提出了“配套性”要求。对于涉农资金,既要省级放得开、市县用得活,还要确保管得住,让每一分涉农资金都用得安全、用出效益。
《广东省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管理办法》即在提高市县使用资金灵活性、自主性的同时,围绕不同重点规范涉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其中包括,在项目安排阶段,制订涉农资金使用负面清单,严禁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弥补预算支出缺口和偿还债务等,对属于负面清单、不符合行业发展方向、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一律不予安排涉农资金。
同时,在资金使用阶段,还要用动态监控系统纠正偏差。打造广东全省统一的涉农项目资金信息平台,建立起全流程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反馈机制,做到“资金安排到哪里,监控就跟到哪里”。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数字政府’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加强全省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跨年度涉农项目资金数据的联通和共享,建立项目谋划、储备、报备、实施等全流程环节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反馈机制,构建‘制度+技术’监督框架。”戴运龙表示。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