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2日电(记者王梓旭)重大项目建设正迎来“黄金期”。为加快项目落地,解决资金保障等堵点问题,中央近期密集部署,财政、金融、社会资本等多渠道资金协同发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融资跑出“加速度”。专家表示,为提高重大项目投资效益,应着力构建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政府投资要找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领域,精准发力。同时,要创新投融资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补充中长期资金用于重大项目建设。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重大项目建设是促进投资增长的重要支撑。随着交通、能源、水利等一批重大项目的稳步推进,基础设施投资稳步增长。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939.17亿元,同比增长15.4%;与2019年1-5月相比,增长8.5%,两年平均增长4.2%。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行业)同比增长11.8%。
目前,一批重大项目正蓄势待发。深圳市发改委近日发布《深圳市2021年重大项目计划》,上榜项目536个,总投资28264.9亿元。它涉及交通、能源、工业、教育、医疗、城市更新和文化设施。河南省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合理扩大有效投资的通知》号文,加快推进8000个“982”项目和1371个省重点项目,力争到6月底实现50%以上的年度目标,年底前全面完成年度计划投资。
地方规划先释放了很多优势,但重大项目落地困难依然存在。其中,资金保障的堵点突出。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英表示,重大项目往往是公开的、外部的,项目所需资金具有规模大、周期长的特点,使得项目融资困难。特别是重大项目融资仍存在项目盈利模式不确定、资金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导致社会资本进入的积极性较低。
对此,中央和地方密集部署,多渠道资金合力打造重大项目建设融资平台。财政支持方面,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先后发布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奖励项目、全民健身设施短板项目等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
根据财政部数据,截至6月15日,累计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2850亿元,占发行限额的30%。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地方债发行的增加,基建相关支出存在较大的增持空间。中国程心国际近日发布的报告指出,专项债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仍是后疫情恢复期补短板、稳增长的重要着力点。在疫情后稳增长、降杠杆、防风险的背景下,年内专项债扩面将加快,重点将继续放在“两新一重要”和民生建设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喆介绍,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6100亿元,比上年增加100亿元,支持城镇老旧社区改造、“三农”和水利、重大基础设施等。并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准确用于交通、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境保护
金融方面,近期很多地方银企互联,金融机构引进重大项目,满足融资需求。在2021年青海省第一批重大项目融资贷款专列对接会上,共对接申报项目35个,预计总投资395亿元,融资需求255亿元,申请专列额度236亿元。初步筛选出一批符合信用投资、前期完成的项目,主要涉及文化旅游、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
此外,扩大民间投资也成为拓展重大项目融资渠道的重要举措。近日,北京市发改委启动2021年首次项目公开推介,共推介111个项目,总投资1334亿元,拟引进民间资本约577亿元。项目数量、总投资和拟引进的民间资本数量均为三年来最高。在参与方式上,计划通过PPP、合作开发建设等股权投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的项目有75个,占比68%。
国家PPP项目信息监测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平台签约项目中民间投资项目1720个,占全部签约项目的42%。
“目前,
PPP模式已成为地方投融资的重要着力点。采用PPP模式可以有效减少政府财政负担、降低杠杆,同时民营资本的加入有利于提高资本运作效率。”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范若滢说。吴有红表示,为提高重大项目投资有效性,下一步,应着眼于构建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提高投资质量效益,激发内生增长活力。要从放宽准入、政策支持、营商环境、信息服务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范若滢表示,拓展重大项目融资渠道,还要创新投融资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为基建项目补充中长期资金。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破除信贷、创新、招投标等方面的隐性壁垒,提高民间资本和外资长期资本参与基建项目的热情,充分保障民间资本的相关权益;同时,更大程度上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通过专项建设基金、PSL支持基建特定领域等措施对重大基建项目进行支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