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季节秋高气爽,很多人喜欢去农村看风景,这有助于农家乐的生意。近日,继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双新双创看江苏”活动后,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了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居民徐红艳。徐红艳是典型的返乡创业者。她和丈夫以前在江宁区工作。农家乐热潮过后,徐红艳在家乡开创了自己的农家乐。如今,毛利可以达到每年80万。1988年出生的她也成为了南京江宁区CPPCC的一员。
许红艳的农家乐
2013年在外打工,拿着5000元工资,辛苦还顾不着家
记者来到徐红艳的农家乐,此时徐红艳非常忙碌。一会儿忙着收拾桌子,一会儿让厨房准备食材。我还没来得及说两句,就不得不让她看一下那边的收银台。徐红艳给记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留着短发,穿着红色毛衣,动作娴熟,说着陶武方言。
徐红艳,1988年12月出生,现为南京市江宁区CPPCC人。让她觉得不可思议的是,2013年她在南京江宁区东山街道的一家公司工作,做服装销售。她告诉记者,当时她觉得自己不能兼顾两头。一份是她自己的工作,月薪5000元。除去房租和生活费后,她留不下多少了。另一端是家。因为工作忙,孩子只能由横溪老家的公公婆婆照顾,周末才能回来看孩子。
开农家乐一举成功,如今已是区政协委员
有一次徐红艳回老家看孩子,公公婆婆不小心跟她提起邻村某个人回老家创业,现在生意红火,不如回家试试?在公公婆婆的鼓励下,徐红艳向亲戚朋友借了一笔钱,对家里进行了装修和部分整改。2013年10月1日,徐红艳的农家乐正式开业。
没想到,农家乐一开张,生意就很好。2017年,徐红艳还投资100多万元对农家乐住宿部分进行升级改造。重新装修后,住宿的营业额从一年3万到4万元跃升到20多万元。
政府鼓励发展,遇到瓶颈也能快速解决
徐红艳告诉记者,政府对她背后的生意给予了大力支持。徐红艳举了两个例子:第一,她准备农家乐的时候,当地社区知道她要开农家乐。关于农家乐的设计和外部创新,我们设计并支付了建设费用。而且他只负责内部结构和装修,所以成本大大降低。可以说,政府的这项措施是真正的惠民措施。
二是徐红艳的农家乐开业后面临的问题。当初徐红艳的农家乐既有餐饮又有住宿,但对于住宿,她却无法开具住宿相关的发票,这让徐红艳失去了很多客人。2017年,徐红艳利用CPPCC会员身份向区里提交相关提案。没想到,徐红艳的提议很快被采纳,并在当年改变。这让徐红艳这样的农家乐打破瓶颈,游客们又回来了。
扬子晚报/牛子记者季宇轩文字/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