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卫视继农历新年一曲《唐宫夜宴》成功“出圈”后,又一次以端午特别节目《端午妙游》中的舞蹈节目《洛神水赋》(原名《祈》)惊“出圈”,让人们以新的耳目看待传统文化的魅力。
河南卫视的这波“杀生狂潮”,是“旧”的沉淀与“新”的萌芽的成功碰撞,其引发的“怒赞”恰恰是当下“国潮”流行的缩影。“能守经典,就能赢网络名人”,这是全国性的潮流,已经成为一种分散在整个社会意识中的潮流。
提到“国”字,人们往往会想到“复古”的意思。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当下的“国潮”其实是大国复兴背景下的文化自觉和自强不息,是在传统基础上绽放的创新之花。
中国文化在寻找世界性表达
所谓“国潮”是很难轻易定义的。综上所述,既要有中国特有的元素,又要突出当下的时尚特色,传达传统文化对国际化的态度。
“国潮”的兴起,最早是老字号的“逆势增长”。面对国际大牌的冲击,大量国产“老品牌”无法招架,理所当然地退到市场角落。相反,他们突然完成了不可思议的“反击”——“妈妈级”品牌百雀灵,与京剧女学生王佩瑜携手推出京剧脸谱。与故宫文化珠宝首席设计顾问钟华合作,推出“燕来百宝玉”美容礼盒;有着350年历史的酱豆腐品牌王致和,推出了萌萌的“王晓河”卡通反派,还创作了主题曲剧,用北京地方戏曲讲述老派创业故事;六神花露水急于打出联合品牌,与肯德基做咖啡,与安踏推出运动鞋,与RIO合作推出“花露水味”的鸡尾酒.这些奇思妙想在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中“与狼共舞”,让人惊呼:“没有人能阻止中国产品玩文化”。其大胆的供应创新正是追求创新、精致和个性的年轻消费者的胃口所在。即使溢价几十倍,也可以买。线下排队购买,线上下架的情况很常见。
从国货制造圈的突破开始,在文化领域全面开花。百度大数据显示,近十年来,与“国潮文化”相关的搜索人气增长了128%。相应地,“文化”本身也开始转变角色:跳出了工业产品附加要素的“身份”,变成了“圆心”,“潮”达到了——的新高度
从《大圣归来》 《白蛇:缘起》到今年的《新神榜:哪吒重生》,它们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突出了孙悟空、白娘子、哪吒、姜子牙等一系列经典IPs,《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是斩获了50.35亿元的票房,成为了国家的荣耀。
从”
355930690820" mention-index="0">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到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故宫、三星堆等不再是遥远的文明符号,文创和景区相互促进,2021年端午假期,穿上汉服去景点打卡,成为“95后”和“00后”热衷的“团建”。从《中国诗词大会》到《衣尚中国》,从《唐宫夜宴》到《洛神水赋》……古风、国风文化彻底“潮”了起来。
一种文化强势,其重要标志是溢出效应的充分展示。“国潮”热也体现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日渐凸显。在这方面,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著名琵琶演奏家赵聪很有发言权:不久前,她到山东省会大剧院做了一场专场音乐会,琵琶与钢琴、弦乐器等多种乐器相结合,既能演绎诗意的《梁祝》,又可诠释热情如火的《玫瑰探戈》,“碰撞”让民乐绽放别样的光彩。上个月,她还推出了中国风乐歌《鲲鹏志》的国际版,特别邀请到了女高音歌唱家、英国影视剧《唐顿庄园》主题曲演唱者Mary-jess Leaverland和旅英青年男高音歌唱家王博进行声乐部分的演绎。琵琶与笛箫合奏下的雅致曲调,搭配古典又流行的唱腔,形成了国际化音乐语汇。
在与记者交流中,赵聪也谈到这指尖上的“国潮”:“民乐要实现自我升华,就必须寻找世界性表达。比如《鲲鹏志》的国际版,用千年的古乐器演奏这种古风、中国风明显的曲子,再由英国人来演唱,不仅能够为我们展现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也向更多人传递中国文化的更多面。”截至目前,这一版本海内外的视频播放量已突破500万。

大国复兴下的“好风凭借力”
“潮”涌东方,是历史必然。悠久而璀璨的中华历史文化,是“国潮”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但更在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世界地位的日渐凸显以及带来的文化自信,为“国潮”提供了更高的关注机缘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国潮站在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风口。
济南人程杨曾赴英国学习服装设计,跟着指导老师跑过伦敦、巴黎、米兰几大国际时装周,她对此颇有感触。“比如经典的回力鞋,在国内几十块钱一双,出了国门就卖到几百元一双。在国外年轻人和‘潮’人眼中,看中的不仅仅是其舒适耐穿,更觉得它设计简约、很有个性,它还和百事可乐、Supreme一起推出联名款,连足球巨星贝克汉姆、“精灵王子”奥兰多·布鲁姆,都是它的忠实粉丝,已经是当之无愧的潮牌了。这在从前,是无法想象的。”
程杨进一步介绍:“近几年,世界一线大牌也都特别爱用中国元素,更加说明目前中国元素不可缺席的趋势。比如Louis Vuitton广为熟知的中式传统编织袋手提包,有次在上海的展会,还把文房四宝、茶具、桌台和LV的箱包结合在一起,做成了多宝盒的样子;Valentino、GUCCI等秀场作品里,也都用到过繁复的东方刺绣图案,而且特别愿意使用花卉、仙鹤等做图案,还呈现过元宝领、对襟、盘扣等典型的中国服饰元素;‘维密’大秀上,还出现过让模特‘扛’着一条‘大龙’走T台……运用是否得当倒在其次,但的确说明了中国元素正在参与世界潮流的引领。”
从另一个角度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也激发了国潮的热度。当前中国庞大的市场和消费者群体,是任何市场供给者都无法忽略的,这为国潮提供了“卖方市场”。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黄海啸以汉服为例:“因为中国有巨大的人口基数,虽然眼下还是小众化的爱好,2021年中国汉服爱好者人数仍达689.7万人,而且连续4年保持70%以上的增长。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势必带动汉服产业及配饰生产行业的不断成长发展——这是个水到渠成的事儿,由不得‘国潮’不‘潮’了。”
正因如此,国潮呈现出加速度的发展趋势。“这两年,来亲身‘多维度’感受传统魅力的青年学子越来越多,我们的体验课很火爆,有时都‘抢’不上。”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办公室主任王晓燕告诉记者。她觉得,来基地“抢”课的,应该都算是“国潮”的拥趸。记者在现场也看到,这里古意盎然,编钟声起,茶香阵阵,同学们还可以身着汉服、学习拓印、了解版画、欣赏斗拱与卯榫……沉浸式教学,让学生全程动手参与,收获传统文化“声、色、味、触”360度魅力。“这些90后、00后的‘后浪’们本就热衷以更多新颖的方式,与世界作亲密的接触和新鲜的互动,他们与当下的国潮,可说是互相成就。”

国潮:是创新不是复古
国潮,看起来像是复古,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张扬。深入探究,不难得出结论:“国潮”虽然采用了传统元素,但骨子里是创新,是“旧瓶装新酒”,没有创新的复古风没有出路。
《洛神水赋》很能说明这一点:虽然取材于过去的传说与意境,但从制作上完全是各种现代手段的充分运用。如作品选择了一种“困难”到极致的制作方式,水下跳舞有2到10公斤的配重,水下拍摄50秒到1分钟换气一次,6个小时水下不脱妆,创作者毛细血管破裂眼睛发红、流鼻血,不到2分钟的视频拍摄共花费了26个小时……这种无法像文创雪糕一样轻松复制的作品,“冲击了视频表达的极限”,显然需要极大的创新要求。这件爆品固然是依托传统文化,但创作中却是运用了世界级的最先进的理念与技艺,因而才能把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翻出新意。
在当前万物皆可“国潮”的时代,这种定性值得特别强调。当前,一些所谓“国潮”创意显得简单粗暴。红“撞”绿的配色就叫“民族风”,来上几行粗体汉字就算是“国风元素”,内容设计者和生产者缺少对传统的敬意,更谈不上精解和深挖,自然很难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审美共情。
“国潮,不是只有大红灯笼中国结,龙凤呈祥老布鞋,哪怕都是好东西,没有新的创新元素,也会造成审美疲劳,必然难以为继。急于靠剪剪拼拼凑出个‘国潮’样儿来,那在眼前一阵繁荣后,呈现的可能还是新一片寂寞。”在北京一家设计公司做副总监的刘一珊清醒指出。
表面上看似在打传统牌的国潮,其实与任何文化竞争一样,精髓难在创新。注入“国潮”元素,不能包打天下。迪士尼的一组作品对照可说明问题:依赖中国文化元素,电影《功夫熊猫》大获成功、连拍三部,但随后寄予厚望的《花木兰》,却败走麦城,票房惨得一塌糊涂。没有高明的创新,对迪士尼这样创意能力最顶尖的文化产品生产者来说,“国潮”也不是免死金牌。(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可新 通讯员 彭祥津 蔡漫漫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