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发展大项目好项目 什么样的项目算是好项目

新年里,莒南县狮子路街道福泉村48岁的村民徐大武依然像往常一样忙碌。他在村里有一个车间式的木材加工厂,用废旧木材加工各种小家电,产品全部用于出口。“新年过后,你停不下来。”他说:“停一天,就亏一天钱。”因为他想赚更多的钱,他和他的妻子带了几个工人,他们几年前和以后仍然很忙。

过年的时候,这个村子里58岁的林苏志一天要做3.1件事:做饭、喂猪、在鞋厂打工。优点是猪圈就在村子旁边,鞋厂建在村子里,跑不了多远。在鞋厂工作一天要花100元。元旦,她不能扔掉每天能到手的收入。“冰箱里有鱼和肉,超市里全有。如果你想买年货,可以去超市。”她说。

在家工作喂完猪后,林去了村里的一家鞋厂工作,一个月至少挣2500元。

更忙的是这个村60岁的党支部书记曹殿珍。每当召开街道会议、村党支部书记聚会时,总有人对曹殿珍说:“你们村现在是伟大事业的家园。”憨厚的曹殿真总说:都很小,都很小。

虽然小,但很多。曹殿珍说,福泉村有合作社、小企业等14个村,900人,各类养殖齐全。

曹殿珍说,他们村以前叫野槐沟村。他们认为野槐沟是一个听到就让人想起贫穷的村名,于是把村名改成了福泉村。“我们以前很穷,但现在不穷了。村子里有许多泉水。当我们改变这个名字时,我们希望美好的日子像泉水一样有悠久的历史。”他说。

曹殿珍说,福泉村人均拥有土地1.4亩。过去,村民除了种地,还外出打工。生活并不悲伤,但很难去想它。村集体也是如此,每年3万元的土地承包费同样紧张。

曹殿珍觉得这样不行,因为全村都得接团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每个家庭都种植自己的土地,每个人都做自己的工作。他怎么能抱团?村民有养猪的传统,但都是庭院养殖,规模小,不环保。

2013年,村里成立了养猪合作社,村外建起了养殖小区,党员干部带头入驻。合作社建立饲料加工厂,为成员提供质量有保证、价格较低的饲料。截至目前,该村有养猪户40余户,养猪规模扩大到5000余头。不仅如此,合作社还吸纳了邻村的养猪户,社员200多人,养猪2万多头。会员越多,对饲料的需求就会越大。2020年饲料加工厂生产饲料1000余吨,为村集体增收3.6万元。

合作让曹殿珍尝到了甜头。2015年,福泉村成立了农机种植合作社。合作社成立的时候没有农机,而是建了一个农机大院,吸引身边有农机的农民加入合作社。社员通常都是自己干,利用合作社就是干大事,比如深耕深松土地、土地整理等项目。有了这种工作,社员自己开机器去做,合作社从中得到一些佣金。有了这些佣金,合作社付清了建造农机厂的钱。2020年卖了一台180马力的拖拉机,一台联合收割机,一台小型无人植保机。

这个农机种植合作社新买的大型拖拉机,曹殿珍很自豪,他用一点钱买的。

狮子路街道扶贫产业园建在福泉村的土地上,其中12个大棚属于福泉村。现在草莓种植在大棚里,春节来临时可以大量投放市场。最近,曹殿珍每天都去温室估算采摘量

土地少,村民光靠种地是无法致富的,打工成了村民的首选。这片土地上一定有一些人。2018年,福泉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反正我们有机械。如果村民不想种,可以交给合作社。”曹殿珍说。对于移交给合作社的耕地,村民每年的保底收入是良田1000元一亩,山地600元。“这两年,我们一直在探索村民交出的土地怎么种,没有赚钱,也没有亏钱。”曹殿珍说:“我们现在有三百多亩地。如果2021年没有大的灾难,合作社靠种地赚钱。赚的钱是村集体的一部分,更多的分配给成员。”对此,曹殿珍很有信心。村民们也很有信心,临近年关的时候,有几个村民找到曹殿珍,想要在收割完小麦后把土地交给合作社。

当地种植了许多花生。2018年,福泉村建花生榨油

厂。规模不大,曹佃振却很知足。


在成立3家合作社的同时,曹佃振很重视村里的小企业发展。在他看来,村里有了企业,村民到企业上班,也是一种合作。他从不嫌企业规模小,他说:“别想着一口吃个胖子。”


富泉村的6家木器加工厂里,都有很多这样的废旧木料。这种木料大多来自建筑工地。


废旧木料加工出来的产品,全部用来出口。


曹佃振走在富泉村干净的街道上,细数着全村的小企业。


6个木器加工厂,全是用废旧木料加工成出口产品,用工40多人;一个鞋厂,生产的劳保鞋全部出口,用工30多人;一个大型包装袋缝制厂,用工30多人;一个串肉串的加工点,用工30多人;村边是全街道的扶贫产业园,建的是大棚,平均每天用工不少于40人。


“不算40多个养猪户,我们村这些小企业之类的,能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曹佃振说,“在我们村,不是找工难,而是招工难,村民只要想干,就能找到活。”


2020年,富泉村村集体收入是20万元。至于村民收入多少钱,曹佃振笑着说还真不好统计:地里一块,养猪一块,上班一块。“反正没人闲着,虽然各户收入有多有少,可过年买年货村民是想吃啥买啥。”


后记


富泉村曾是个纯农业村,现在发展起来了,虽然相比早已发展起来的一些村,这个村的发展只能算是刚起步。


只要开始走了,坚持走下去,就会越走越远。现在部分农村还在原地不动的原因,是因为这些村还没有起步。在进村采访时,这些村的村支书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的渴望:村里有个大项目,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可问题是,没有资源、地理、人才等优势的地方,怎么会有大项目呢?


富泉村同样没有发展优势,可靠一个个很小的项目,村集体实现了大幅度增收,村民不出村实现了收入大幅度提高,更重要的是,这个村的党员干部和村民对以后的发展有了信心。“农村就是这样,别想一口吃个胖子。”曹佃振说。


曹佃振的这句话,值得还在原地停留的村深思。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孙成民 通讯员 刘雁 殷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