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代对传统服饰文化的追求,汉服经济正处于井喷时刻。数据显示,2019年汉服行业市场销售额突破45亿元,同比增长318.5%。“汉服热”也催生了租赁体验、拍照、私人定制等多产业链;哔哩哔哩、Tik Tok等社交平台以汉服文化为主题的内容也吸引了大量流量,话题度持续飙升。汉服从一小群人的爱好逐渐成为“潮流”引领者,不仅为服装行业注入了传统文化美学,也开拓了新的消费市场。
新华社资料图
梳着精致的发髻,化着浓妆艳抹,手里拿着一把丝制的圆扇子,走路的时候衣服依稀可辨……最近,随着天气转暖,可以看到穿着汉服的年轻人“打卡”在故宫和这个城市的很多公园里拍照,仿佛瞬间穿越回了古代。“在东华门等了10分钟后,我数了数,有100多名穿着汉服的游客进宫。”上周末,聂女士参观故宫时被汉服的流行所震惊。“原来现在汉服这么火!”
身着“古装”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深领、浅领、裙裙、弯直、半臂长袍.市民小邵用六七年时间砸了55套汉服。“最便宜的单外套200元左右,最贵的是一套定制。花了3000多元。”带着发夹和配饰,她在汉服上花了近20万元。在汉服圈里,像小邵这样的“深度恋人”很常见。“同袍”是汉服爱好者之间的称谓。十几年前,汉服还是小众爱好,只有“同袍”聚会才能看到汉服。2016-2019年,汉服文化迅速扩张,2020年成功“破圈”:哔哩哔哩汉服频道累计视频播放量达13.7亿次,Tik Tok、微博等平台也成为汉服文化的传播阵地。
“穿它的人多了,所以我不觉得害羞。”汉服爱好者米菲坦言,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汉服的深刻理解,他们敢于穿汉服走出家门;越来越多的人将汉服作为日常穿搭,这也增加了“新人”对汉服的好奇和向往。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汉服爱好者人数为204.2万;2019年达到356万,同比增长74.4%,连续四年保持70%以上的高增速。
热度飙升带动多元产业链
哪里可以买到汉服?十年前,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自己找裁缝”。如今,粉丝超过10万甚至100万的网店并不少见。山水记是一家在淘宝开了6年的老店,郭琦是这家店的创始人之一。2015年,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郭琦和朋友开了一家淘宝店,做传统文化元素服装。随着汉服行业的日益普及,他们正在逐步向专业汉服转型。不同于一般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服饰,专业汉服的制作要求版型端正、做工精致,对于造型的来源和穿着的规则都要有史料。郭琦和他的同事从博物馆和文献中研究了不同朝代的汉服风格,从文物中发现了许多设计灵感。随着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山水集的风机数量逐渐超过10万台,还有专门的铸造厂。
“汉服市场越来越热,带来了服装加工、造型、摄影、旅游拍摄等周边产业。”郭琪介绍。走在故宫东华门外,每隔几十米就能看到一个汉服体验馆,很多都是新面孔。南池子街的兰亭序服饰汉服体验馆两年前刚刚改造,专门从事汉服、清宫服饰出租和拍摄服务。改造后,店内人均消费提高到1000元左右,消费者也多了起来。甚至有超过一半的顾客来自上海、广州、四川等地,在故宫拍摄一组汉服照片。天气转暖,店里正在采购一批新衣服,为即将到来的客流小高峰做准备。“除了下雪天,春季赏花季基本上是店里最忙的时候。它每天要接待30多人,
“汉服经济”频获资本加码
除了大量“新人”试水经验外,汉服市场还有更多“铁杆”玩家疯狂抛金。汉服高端品牌明华堂成立于2007年,在圈内颇有名气,手工汉服套装价格从5000元到10000元不等。尽管价格高昂,但其订单已安排在2022年1月中旬。第一财经商务数据中心与天猫发布的《2020汉服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汉服近三年线上销售规模大幅增长,仅在天猫就增长了6倍;2019年,汉服在淘宝的交易额首次突破20亿元;截至2020年1月,通过阿里平台购买汉服的消费者数量接近2000万;中国有4.15亿人是汉服的潜在消费者。随着需求的不断扩大,汉服市场正在经历大爆发,汉服行业正在成为资本进入的新赛道。去年9月,汉服品牌回归汉唐,先后完成两轮股权融资和战略融资;去年10月,超过13家知名汉服品牌完成Pre-A轮融资,由知名天使投资人爵资本牵头,融资金额达数千万元。随着汉服品牌商家频频获得更多资本,原本小众的爱好也演变成了大生意。
来源北京日报
实习记者杨
流程编辑吴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