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盱眙日报,盱眙创业园招租

新华网南京6月21日电(魏巍)6月,热腾腾的小龙虾占领了城市老人的味蕾。在江苏省蓟县——小龙虾主供区,黄花塘镇也是热闹非凡:第一批小龙虾刚刚运到市区的餐桌上。另一边,插秧机有序地种下了绿苗,农民们也马不停蹄,将会活蹦乱跳。

黄花塘是革命老区,新四军在这里驻扎了2年8个月。然而,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乏力及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导致的“贫困村弱镇”贫困,曾一度成为革命老区挥之不去的阴影。

2016年7月,黄花塘镇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点对点”重点帮扶单位。省农科院积极开展调研帮扶工作,通过人才转移、装备项目、搭建平台、党建共建等创新手段,打通增收“堵点”,唤醒产业活力。其中,革命老区稻虾综合养殖新模式的推广应用,为黄花塘镇农业产业的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

黄花塘镇迎来小龙虾丰收

由于小镇的适应,科学规划小龙虾养殖的新模式开始出现

“因为龙虾是特色支柱产业,因为镇上的适应,我们在现有的稻田里实施了稻虾养殖。”省农科院成果转化处研究员李德新介绍。

省农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沈新莲就是“开拓者”之一。2015年,她来到盱眙担任副县长。当时从湖北回来学习经验的盱眙县政府,正在大力倡导小龙虾养殖新模式。沈新莲和粮食研究所的水稻专家一起,决定和当地农业企业合作,然后“拿给农民看”,再“带他们去打工”。

把小龙虾养到稻田里不容易。首先要经过“三个层次”:一是水质高。小龙虾不能在稻田使用化学农药,因此有必要采取绿色防控措施。二是要选择抗性好、耐淹、抗倒伏、生育期短的水稻品种,更有利于小龙虾的养殖和采收。第三是技术,为小龙虾和水稻找到最佳的“机会”和最合适的养殖方法。为了克服困难,非水产专业的沈新莲白天在田间观察,晚上看书,但国内数据不足。她努力翻译路易斯安那州的小龙虾生产手册。这本手册不仅是她养虾的“参考书”,也是她农民培训的“简易”教材。

很快,黄花塘镇五星村的稻田里挖出了一条1米宽的沟。“3月份,把第一季小龙虾的虾苗放在沟里。6月份把大虾带走,然后种上水稻,再补上虾苗。”在沈新莲等人的努力下,“稻虾共养”实验取得了成功,水稻和小龙虾成为“互帮互助”的亲密伙伴。一年之内,一亩地可以收获1200多公斤的水稻,可以捕捞100公斤的小龙虾。

当地企业的“实验”成功后,农民们喜出望外。不到一年时间,“稻虾共作”希望田在盱眙铺开3万多亩。

“一米三虾”,科研助力稻虾产业蓬勃发展

2017年,省农科院在黄花塘镇成立“黄花塘革命老区医生服务工作站”,由全院专家团队支持,为盱眙黄花塘革命老区提供省农科院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新技术,为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专家团队还包括何丽霞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家红。这位经营小龙虾21年的专家带来了黄

4月份,张嘉宏需要马不停蹄地“跑现场”,为农户和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确保他们在4月份成功卖出自己的“后稻虾苗”,同时转移到池塘投放虾苗,5月份就能抓到。在延续之前的“稻虾共作”模式之前,第二批虾苗将在7、8月份投放市场;秋冬季水稻收获前后,将亲虾放养至次年4月,培育第一期虾苗,称为“稻后虾”。虾苗越早上市,价格越高。今年3月底,虾苗价格高达40元一公斤,4月初更是高达30元一公斤。在这样的一年里,稻田可以收获一季水稻,春夏可以收获两季成熟的虾苗,次年春天可以收获一期虾苗,这在3.0版稻田养虾中被称为“一米三虾”。

“此外,我们自主研发了稻田养虾专用肥和专用饲料,解决了水稻和虾的绿色营养问题。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引导农民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态防治和生物防治“四位一体”的绿色防控措施更为有效。”张嘉宏介绍


正是得益于这些绿色种养、绿色营养和绿色防控手段,虾农们意外地在水稻身上发现了新的商机。今年,省农科院粮作所的张亚东研究员为革命老区带来了南粳5718、南粳9008等10个“南粳家族”优质食味中熟中粳稻品种(系)准备进行试种实验。 “稻虾综合种养也可以向稻要效益,真正把‘龙虾米’打造成为稻虾产业的另一张名片,提升虾农收益保障。”张亚东说。


藏粮于技,合力推动革命老区产业兴旺


今天,黄花塘镇的“富春山居图”正徐徐铺展,因农业凋敝带来的困苦贫寒,正被产业兴旺的强劲势头取而代之。


盱眙祥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之一卢勇,对照着张家宏等人编制出版的“一稻三虾生态种养模式图”,刚刚结束了二茬虾的投苗工作,他打算在6月20日左右开始机插秧。2016年,听取了张家宏的专业意见,他不惜成本在田沟开垦、水利建造上加大投入,没想到,“一稻三虾”的好收成让他在第二年就回了本。


第一茬虾亩产量200-300斤,均价20元/斤;二茬虾亩产200多斤,均价15元/斤,稻后一亩地还能再繁殖300斤虾苗,正常的水稻产量约是1000斤/亩。仅在这两年,黄花塘镇的稻虾养殖大户如雨后春笋,稻田养虾面积已达到了8万亩,产值约3.3亿元。


省农科院专家张家宏(左三)实地指导曹树科(右二)种养殖技术。


在黄花塘镇绿化村,年逾花甲的曹树科和老伴都患病严重,因病致贫不说,劳动能力还十分有限。靠着几亩地的稻麦收成,年收入只有4000余元,老两口过得拮据清贫。2018年,他进入“虾菇共生”的种养殖企业打工,一边在企业帮工,另一边,“学有所成”的老曹在省农科院的帮助下承包了2亩土地自己搞“虾菇共生”,一年下来合计利润有12000元左右,高高兴兴脱了贫。


今年,省农科院与黄花塘镇政府签署共建宁淮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合作协议,革命老区的农业产业,正迎来更多高层次人才的返乡建设,转型升级欣欣向荣。


助力脱贫攻坚,农业科技先行。江苏省农科院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这支如椽画笔,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帮扶省内经济薄弱地区绘就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鲜活样板,让更多向往美好生活的老乡们在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追梦路上有信心、有能力、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