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腾讯创新创业中心 越界腾讯创业基地

互联网巨头腾讯近日陷入“抄袭门”,模仿者仍是其资本阵容下的互联网新贵。虽然风波反转突然倒下,但腾讯优雅的处理态度,以及事件折射出的巨头们的焦虑和新贵们的紧迫感,引发了热议和思考。

被指“抄袭”即刻,腾讯立知火速下架

近日,腾讯推出了一款基于兴趣的信息订阅和推送APP。据报道,腾讯励志APP可以为用户提供精准高效的内容,帮助用户跟踪各种大事小情的最新动态。

但由于这款产品涉嫌抄袭Instant APP,一推出就被束之高阁,成为腾讯历史上寿命最短的产品。即时团队员工、知名媒体人冯大辉在朋友圈提到,腾讯Appbao团队曾经以提供界面为由,邀请即时APP入驻AppBao,但转头就复制复制了即时APP。

据悉,它于2015年3月立即上线,是一款基于兴趣的极简信息推送工具。用户可以立即找到并关注感兴趣的人、信息和事件主题,跟踪最新事件,并立即收到定制的提醒。

2月1日晚,腾讯励志下线,APP Store找不到。腾讯回复:因为励志APP功能引发的争议,内部测试暂停,下架整改。

有趣的是,立即的反应也与前一次大相径庭。首席执行官叶在其朋友圈表示,腾讯是其直接股东,一直在提供直接帮助。“利智团队也和我们沟通,沟通不足存在误解,这不是腾讯的风格”。

腾讯为何要再造一个即刻?

“抄袭”和“重刻”可以说是实锤。那么腾讯励志团队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目前信息平台处于冗余复杂的困境,市场存在缺口,需要更清晰、更简洁的信息客户端来填补。然而,高知识、高质量信息的人是需要的,他们往往需要更主动的表达和更精准的内容。抓住这一波“人潮”是腾讯的出发点。

从外部竞争的角度来看,巨头们的焦虑其实比任何人想象的都严重,因为他们害怕被颠覆。目前内容上玩家很多,除了今天的头条和百度,还有微博、微信、知乎、一点通、豆瓣等。以及各种新闻客户端、巨头游戏的兴趣推荐和信息流,这已经成为当前互联网领域的必修课。

就内部压力而言,腾讯内部的“赛马”机制非常出名,张小龙能够走出微信团队的重围。做一个好的产品不容易,但是有一个好的产品模型可以参考,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或许可以看得更远。况且腾讯作为巨头,拥有巨大的流量入口,岂不是会赢的更多?然而,这种“重刻”太过分了。

巨头的焦虑症和新贵的紧迫感

这场“抄袭风波”放大了互联网巨头的焦虑,加剧了互联网新贵的紧迫感。

事实上,产品抄袭在互联网圈屡见不鲜,往往以口水战告终。但是像腾讯这样投入并回归线下市场的产品非常少,无论腾讯是否下线都要知道,这是无奈之举,还是一种降速策略。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马云甚至问自己,充分体现了腾讯对抄袭零容忍的态度。

因此,腾讯的快速灭火行动不仅没有陷入骂名的漩涡,反而获得了一些好评。顿时CEO叶对感到印象深刻。他在即时平台上写道,“没有被金钱惊呆,腾讯确实是中国最重要的公司之一。”网络评论员洪波首次在朋友圈写道“国内互联网公司很少像腾讯这样爱惜羽毛。”抄袭事件的“检察官”冯大辉也评论说,“这是腾讯的宽容。”

面对巨头的打压和借鉴,基层的创业新贵们略显无奈。毕竟是巨人之道“挡道”,不小心可能会第一个出去。目前无论是资讯还是短视频,做内容的互联网新贵都想俘获更多用户。最重要的是要有核心竞争力,内容要足够“差异化”,不断呈现更多亮点。同时瞄准小而美的目标市场,善于发现新的机会。(责任编辑:管理员)

本文来自通讯信息报

更多令人兴奋的信息,请访问金融网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