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市政道路测量全套资料 市政道路资料全套范例

测量放线是市政道路工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工作,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从施工前的准备到施工过程,再到施工后的竣工验收。如何使测量放线又快又好,是对技术人员的基本技能考验和要求。

1F做好开工前的测量交底

工程开工前,勘察设计单位应在充分熟悉设计文件的基础上进行现场勘察交底,对场地平整基点、导线桩、交叉桩等进行识别。根据设计图纸,做好桩位交接记录,对施工范围内的测量标志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关于测量交底,需要强调桩位的保护,即在设计单位移交桩后,及时用砖墩或水泥墩进行保护,避免损失。这些桩通常位于农田或居民区,容易被人类破坏。一旦破坏,勘察设计单位将进行额外的测量,这不仅会延误施工,还会增加一定的成本。

2F中线复测和边线放样

中线测量在定线测量的基础上,在地面详细标出道路中线的平面位置。它与线形测量的区别在于,在线形测量中,只标出道路交叉口和直线段的必要转折点,而在中线测量中,道路的直线段和曲线段应根据交叉口和转折点用一系列木桩在地面上详细标定。

定线测量一般由勘察设计单位进行,然后将相关桩位和测量成果移交给施工方,由施工单位进行中线和施工测量。

路基开工前应全面恢复中线,根据恢复的路线中桩和有关规定钉出路基边桩。关于中线复测和边线放样,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如果一是应注意各交点之间的距离、方向是否与图纸相符;,某工程有几个标段,应注意相邻标段中心是否闭合,中线测量应深入相邻标段50 ~ 100米;注意桥涵中心是否封闭;应注意与房屋等建筑物的相对位置是否与图纸一致。发现问题及时联系设计单位,查找原因。

二是护桩的设置。路中线护桩的设置是路基施工的重要依据,但这些桩在施工过程中容易被破坏,因此在路基施工过程中往往需要对中线桩进行恢复和测量。为了快速准确地将中线桩恢复到原来的位置,需要在施工前对道路起控制作用的主要桩点,如交点、转折点、曲线控制点等处设置护桩。所谓护桩,是指一些钉在施工范围以外不易损坏的地方的木桩。根据这些保护桩,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如交点和测量距离等)快速恢复原始桩点。).

设置护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每条道路的直线段至少应设置三根控制桩,这样即使一根控制桩无法恢复,其他两点仍可用来将直线段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两条方向线的交角尽量接近90,不应使用小于30的交角;

桩的保护应选择在施工范围之外,但不能太远;

围护桩之间的距离不宜太远;

护桩必须牢固可靠,桩位应便于架设测量仪器和观测。

曲线段边桩的护桩设置。对于曲线段,由于确定边桩比较麻烦,重新测量需要更多的时间,在精确放样后,曲线段边桩中的代表性桩位为

也应设置护桩,这样可减少重复测量工作,减少测量工作量。


三是里程桩的布设。中线桩定出以后,可以在此基础上做好里程桩的控制布设。里程桩的布设原则是:在直线段,一般布设在每隔100米的整桩号的横断面上,类似于公路施工常见的百米桩的布设;在曲线段桩位要适当加密,在曲线段起讫点、中点的里程桩位必须布设;里程桩可采用大木桩,上面用油漆或墨汁标上里程桩号,打入道路两侧施工范围以外的地上,最好是每侧各打一个。在保证施工中不易被破坏的情况下,离路基边线应尽量近一些,以方便使用,一般为1~2米。


3F校对及增设水准点

其一,使用设计单位设置的水准点之前应仔细校核,闭合差不得超限,如超出允许偏差应查明原因并及时报有关部门。设计单位交付的水准点一般是几个月前设置。这些点位处于野外很容易被人为撞动或因地面自然沉陷而发生变化,所以使用之前一定要认真复核;其二,水准点的增设原则:相隔距离一般为150~200 米,以测高不加转站为原则。增设水准点应与设计单位交的水准点闭合,如一个工程项目分几个标段,还要与相邻标段的水准点闭合,闭合差不得超限。



水准点位置,应设于坚实、不下沉、不碰动的地物上或永久性建筑物的牢固处。亦可设置于外加保护的深埋木桩或混凝土桩上,并做出明显标志。水准点应每月复核一次,对怀疑被移动的水准点应在复测校核后方可使用。


4F纵横断面测量

通过中线复测、边桩放线和水准点的布设,就可进行纵横断面的测量。纵横断面测量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土方量的计算,所以纵横断面测量结束以后,测量结果应与设计图纸核对。凡是与原来的成果在允许偏差之内时,一律以原有成果为准,只有当与原有成果有较大差异时,才能报监理工程师验证后改动。需要说明的是:该项工作,必须在施工前进行。如果实测土方量与设计不符报请监理核准时也应在施工前进行。有些工地路基开挖以后才向监理提出实际土方量与设计不符,要求增加签证,但最后监理拒签。所以一定要注意该项工作的时效性。


5F施工测量

做好以上工作以后,就为施工中的测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关于施工测量的具体方法,有关测量的书籍上讲得很多,不须我多讲。只就此项工作提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第一,应根据施工工序和施工工艺的要求及时将中线、边线撒灰线放出,如果被破坏掉时要及时恢复,应使施工始终能有“线”可依。道路的结构层均为大放脚式,每层结构层的宽度、边线与中线的距离不同,放出线以后又很容易被施工的材料覆盖或被施工机械碾压破坏掉,所以每道工序施工前应放出,如果被破坏应及时恢复。


第二,每层结构层的标高在施工前应根据设计图纸推算出来,实践证明:这样做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可有效避免测量出现错误。看图纸一定要细致,推算的结果要注意复核。我在某些工地上见到,有些技术人员一边推算高程一边进行测量,工地上很多机械、人员、材料都在等着,在这种比较急的情况下,很容易忙中出错。所以标高应提前推算。要尽量把能够做的工作在施工前就做好。要勤测、勤量、勤校核,使施工质量得到保证。


测量放线重点是主控制线的引测和定位放线

1F平面轴线主控制线的布置


刚进场时,首先要根据测绘院提供的原始城市坐标点结合规划图和建筑平面图进行平面控制线的建立。一般将主控线的两端引测到固定的建筑物或坚实的混凝土地面上,两头必须通视。而且要避开基坑开挖位置。主控线一般设置纵横放向各3根,以方便闭合核对。验线时还是相对楼座和轴线的关系拉距离。


然后根据布置的主控制线撒出开挖线,这个工作要注意放坡尺寸和预留建筑物外墙的操作架距离。基槽开挖,在开挖线的位置是否留有工作面,还要考虑放坡,然后主要注意标高的控制,注意不要超挖,基槽较深就要一步一步传递,可以要求施工方在基坑边上测出标高,这样每次你可从此位置用钢尺检查(这里插一句就是关于传递时都最好以原始点为依据,防止误差积累),开挖还要注意的是就是积水坑和电梯井的控制,这里要求施工方报基槽开挖验收记录。垫层放线时必须要检查的,首先查四大角,其他细部用钢尺排,这里验线因为是插筋位置一道墙都不能少的,要求施工方把所有门口 、梁、轴线号都标注出来这样就一目了然了。


进入楼层施工就是在基坑边投测,由于地下室变化大主要控制的就是变化部位,还有就是施工流水段之间比较看轴线和标高的衔接是否吻合。


2F标高控制网的建立


检查控制网的布置是否合理,要求其位置在每个施工段都能达到控制点相互通视,检查时仪器不动看四周的点的读数应该一致,要求建设单位提供控制网的标高和测绘院给的之间关系还有和正负零之间的关系。


3F放线的经验


1、首先放线的目的就是为了施工控制,操作而用,主要是施工控制线,平面线主要控制模板的安装,防止墙体为宜,在合模时要以控制线为准,墙边线主要调整钢筋位置和保护层用。标高线一般采用建筑50线,主要控制层高,在支顶板时上层钢筋上要用,拉线检查模板高度和平整度,起拱范围,下层打好的墙面,拆模后要抄测建筑50线,也可以控制顶板模板,如果施工不紧张的话,可以弹出模板线(即在模板高度把多层板下皮线或20公分控制线弹出)比较直观。


2、用全站仪放超过100m的建筑物轴线,与经纬仪与钢尺配合放。他们之间在距离上有一定的差距,经纬仪与钢尺配合放一般要长3公分左右。


3、放线前一定要检查国土局(城建办)给的控制点是否有错误。


4、建议房屋建筑放地面轴线还是用经纬仪配合钢尺,大家比较熟练,而且往楼上走钢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