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有新订单了!”手机App发出提示后,“便民英雄”们统一穿上绿色制服,不佩戴徽章,不戴白手套,在同一区域为订单规划最便捷的路线,按照约定时间开车到居民家中回收废品。分类、称重、计价、包装运输,一系列流程快捷专业,一般一单不会超过10分钟。
“家里空间有限,物品更新淘汰快。直接扔掉很可惜。既然有了‘便民侠’,我就在网上预约,他们上门服务,获得的费用直接存入我的个人账户,非常方便环保。”李阿姨是合肥市蜀山区居民,是“便民侠”团队的老顾客。她觉得,自从这群年轻人到来后,社区里很多居民都主动把家里的垃圾分类,不再到处乱扔垃圾。
“便民人”是80后企业家魏星打造的一站式生活垃圾回收项目。魏星毕业于一所985大学,主修电子和通信工程。他从一个IT学霸变成了当地有名的“垃圾大王”。魏星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努力创造城市垃圾回收和管理的新模式,试图重新定义和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收破烂”绝不是“作秀”
毕业后,魏星在一家通信国企工作了10年。2014年,他决定离开这个外人眼中的“铁饭碗”位置。“当时‘互联网’的概念非常火爆,很多行业都在尝试创新。经过详细调研,我和伙伴们一致认为,环保领域将迎来创业的‘窗口’,要趁年轻打拼。”
在他看来,收集废品的人可能不会玩互联网,互联网创业者可能不喜欢废品回收行业。所以,他并不是一个“作秀”下海创业,检验废品回收行业的人。他认为自己一方面可以填补类似创业项目的空白,另一方面也想摘下人们关于废品回收行业的“有色眼镜”。
2015年,魏星和合伙人从世界各地募集到80万元,正式成立了“便民人”公司。
他坦言,刚创业时,大家都充满信心,都想把互联网和信息思维注入到废品回收行业,树立新的行业标杆。然而,家人和朋友都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这个行业与年轻人无关。年轻人如何三个轮子跑来跑去,处理垃圾和废品?虽然魏星的父母没有反对,但他们每个月都会问他:“这个月能发工资吗?”
“过期药品、过期化妆品、纽扣电池和残留农药属于有害废弃物.纸张的种类分为黄板纸、花纸、铜版纸、白卡纸、铜版纸等。”那段时间,魏星没有理会这些问题,而是集中精力积累学习环保相关知识,亲自做市场调研,制定价格体系。
蹬过三轮、扛过家电
起初,魏星甚至不知道捆废纸的“基本功”。他们下楼的时候,一堆纸箱散落一地,要清理半天。他去废品站咨询,学习了正确的捆绑和打结方法。
2016年,“便民侠”开通了线上预约功能。一旦接到用户的订单,“回收哥”就会上门分拣回收塑料瓶、废旧家电、金属等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同时,按标准换算,给予居民储值积分。团队技术人员还建立了网上购物中心,居民可以在这里交换垃圾袋、肥皂、毛巾等日常用品。
碰巧是夏天,天气非常热。魏星和他的伙伴们每天早起,准备书籍、绳索、秤、零钱等物品。接到订单后,他们开始挨家挨户跑,提供热情的服务,尽可能在限定的时间内推广自己的项目,给居民留下深刻的印象。
“起初,表现一般。有居民认为预约登记太麻烦,直接把纸箱、塑料瓶扔给小区物业清洗。其他老年人d
团队坚持“一瓶回收”的理念,服务半径不限。但订单分散,预约时间不均,人力不足。有时它是从市中心到郊区完成的
两笔订单,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创业起步阶段,我和合伙人蹬过三轮,用肩膀扛过家电、家具,也分拣过很多之前从未见过的塑料废品。说实话,这一行不好干。”邢卫回忆,干了一年多,团队的回收客单价一直提不上来,收支达不到平衡,大伙有些灰心丧气。不过,他们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2017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同发布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年底,要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并在46个城市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同时对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和终端处置都提出具体规划。
垃圾分类再度成了社会热议的话题。
打通“最后200米”
“要再‘撑一撑’,接下来,人们的环保意识将逐步向节约、绿色转变,我们要利用垃圾分类推广契机,打造属于我们特有的废品回收模式和核心竞争力。”邢卫说。
2017年9月,他们经团合肥市委推荐,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创业英雄汇》栏目;2018年5月,团队拿到第一笔来自专业投资机构的投资,开始思考服务模式的转型和升级,也尝试用大货车集中、定点运货和回收,将焦点集中在社区、小区的大体量订单,进行集约化管理、运营。
2019年,合肥市蜀山区相关部门向“便利侠”抛出了橄榄枝。此前,蜀山区就已经在合肥市率先启用“支付宝+垃圾分类”智能回收平台,与“便利侠”合作后,由“便利侠”工作人员承担上门服务职能,串联起“线上+线下”废品回收服务全链条。
“我们还增加了定时定点交投功能,提前收集小区、社区居民需求,在固定时间段,用准备好的大车集中收运废品,直接在网上结算、支付现金,解决居家废品回收的‘最后200米’,这项服务覆盖了230个小区。”邢卫介绍。
随着订单量持续增长,“便利侠”在蜀山区陆续建立起25个社区分拣站,打造包括区级综合分拣中心、社区分拣站、小区定点回收服务、人员上门服务的四级服务平台。其中,社区分拣站的专业分拣员完成二次分拣,将废品送到区分拣中心进行细分、压包、粗加工,随后,将可回收物送去纸厂、铸造厂等进行重复再利用,将有害垃圾送到政府指定的处理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每天,在各个站点间穿梭是邢卫工作的常态,他和合伙人曾连续几周去一个小区参与具体工作,只为让居民熟悉自己的业务,提高参与度。
一些小区原本就有固定的收废品的人,邢卫决定不和他们构成竞争关系,“便利侠”吸纳废品站小老板进入分拣站工作,整合了资源。
经过3年的努力,“便利侠”终于实现了盈亏平衡。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便利侠”队伍中,团队40余人平均年龄35岁,他们逐渐参与到城市治理的“大课题”中来,每天及时将各分拣站点的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数据收集、反馈给城管部门。“便利侠”还在货车车身喷涂垃圾分类知识,打造移动宣传阵地,并依托小区集中投放点和社区分拣站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
2019年12月,“便利侠”获得团中央第九届“母亲河奖”绿色团队奖。“很多居民非常认可我们,知道货车几点来,都提前在小区里排队。”邢卫同时表示,由于废品的细分种类太繁杂,实现废品回收行业的标准化运作将是个漫长的过程。“但大伙有信心,继续创新工作模式,为垃圾分类、城市治理和环保宣传贡献更多智慧”。(记者王海涵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