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建材行业分析,建材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一、水泥产量

随着我国环保政策趋严,加上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我国水泥产能不再扩大,水泥产量保持稳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水泥产量为23.7691亿吨,同比增长2%,2021年1-4月中国水泥产量为6.801亿吨。

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产业研究院

从地区来看,华东地区仍然是全国水泥产量最高的地区。2020年华东地区产量为7843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3%。

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产业研究院

从省市来看,2020年全国水泥产量最高的是广东省,2020年产量为1.7076亿吨。其次是山东省,2020年产量为1.5768亿吨;第三是江苏省,2020年产量为1.5313亿吨。

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产业研究院

二、中国水泥“走出去”现状

据中国水泥协会(CCA)调查,截至2020年底,中国企业在海外16个国家投资建设水泥熟料生产线31条,熟料产能3544万吨,水泥产能5225万吨;在建熟料产能4388万吨,水泥产能5920万吨,待开工熟料产能100万吨,水泥产能120万吨;熟料产能155万吨,水泥产能200万吨。投产的水泥大部分在东南亚。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研究院组织的共同国家评估

相关报告:华晶产业研究院《2021-2026年中国水泥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三、中国水泥熟料进出口

随着东南亚特别是越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东南亚吸引了大量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在东南亚建厂。作为资源密集型产业,水泥行业也在东南亚大举投资建厂。此外,中国环保政策的不断收紧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使得中国水泥熟料的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中国水泥熟料逐渐失去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出口量迅速下降。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0年中国水泥熟料出口量仅为8.5万吨,同比下降80.73%,2021年1-4月中国水泥熟料出口量为3.7万吨。

来源:中国海关、中国经济研究院

/>

与出口量下降相对应,中国水泥熟料进口量快速上升,到2020年中国水泥熟料进口量上升至3336.6万吨,同比上升46.71%,2021年1-4月中国水泥熟料进口量上升至837.9万吨。其中,中国进口的越南的水泥熟料最多,2020年进口量为1980.4万吨,占整个中国进口量的59.4%。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四、水泥行业展望


1、从需求层面看


基建方面: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规划建议稿提出要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等领域短板,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因此基建投资具有较强支撑,基建投资亦难出现负增长的情况,预计可维持低速增长,上半年在基数效应下冲高,下半年回落。


房地产方面:“三道红线”政策出台后,从增量上限制了房企融资,将导致2021年房地产新开工存在下行压力,房地产对水泥需求将产生影响。但同时房开企业一定程度上需加快周转减少对融资依赖,仍具备一定开工意愿,因此预计房地产对水泥影响有限。因此谨慎预计2021年水泥需求:-2%-0%。且需求增速呈现出先扬后抑、前高后低的特点。


2、从供给层面看


环保预期依旧保持持续加码态势,“错峰生产常态化”“碳达峰”“限电”等因素依旧对水泥供给压缩和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产生明显效应。另外,从新增产能来看,除云南、广西等局部区域面临新点火的产能压力、对市场有一定冲击外,其余绝大部分区域产能总体保持2020年水平。


3、从价格和效益角度看


2021年将持续保持近两年的稳定局面,除个别区域存在下行风险外,主流市场价格有望依旧保持坚挺,效益有望继续保持稳定。


4、从政策面看


产能减量置换、常态化错峰生产、预警天气限产、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反垄断监管等法规政策的出台和执行,对控制新增产能、动态供给平衡、行业自律诚信、市场公平竞争环境都是有利的。


5、从科技创新面看


大企业集团随着盈利水平的提升,纷纷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投入,能效利用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升,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正引领行业转型升级,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标准进一步提升。2021年在政府部门支持下,中国水泥协会启动了水泥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也将为水泥行业进一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格局。


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农林牧渔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