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于如波
隆冬时节,桑枝上没有绿叶。从中江县回龙镇青岗村高处望去,近3000亩的蚕桑基地依然气势恢宏,57公里的工业道路星罗棋布。
小蚕共育环境智能测控系统(余如波 摄)
“桑树明年长得好,下一次特别关键。”12月23日上午,在青岗村基地,四川建博蚕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军向村民介绍桑园管理要点。12月底,桑园将逐步开展修剪、施肥、除草等工作,确保未来几年桑树长势良好。
近年来,中江将蚕桑纳入“2 2”农业产业规划,计划到2022年在16个乡镇发展12万亩现代蚕桑基地。在这条路上,青岗村跑在前面。
集约化标准化养蚕 “蚕子比人还舒服”
就在两年前,桑园还是荒山。2018年10月,长期从事丝绸贸易的赵军、赵文、虞照三兄弟回乡创业,成立四川建博蚕业有限公司,计划开展养蚕、购茧、缫丝等业务。打通产业链上游,带领邻居一起致富。
会龙镇青杠村蚕桑基地(肖开丰 摄)
“山上的草比人还深。土地复垦面积1200多亩,修路要花七八百万。”赵军介绍,截至目前,公司已在青岗村投资3600万元。
养蚕是中江的传统产业。青岗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蚕,但过去都是放养,每个家庭每个季节最多养两三只蚕,效率低,质量参差不齐。在赵军看来,集约化、标准化养蚕以及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有望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今年5月,11个小蚕共育室建成投入使用,全部配备“小蚕共育环境智能测控系统”。“小蚕生长最适宜的温度在28C左右,湿度在85%-90%之间。该系统可以实时监控,通过加热、加湿和通风,为小蚕提供恒定的生长环境。”
在小蚕共育室生长10天左右,然后转移到基地的现代化养蚕大棚,这里安装有自动上料、升降蚕台等设施。“可以说蚕种比人舒服。”赵军说。
为了获得声誉和知名度,赵军拒绝通过中间商转卖蚕茧。而是说服广西、云南等地缫丝厂的客户到青岗村采购,实地见证基地的养蚕过程。“目前,大家对我们的管理和质量都很有把握。明年已经有8个客户预订了蚕茧。”
土地租金+务工收入 10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对于青岗村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村民来说,以前的一亩地一年只能赚200多元;土地出让后,一亩地每年可收400元租金。此外,养蚕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高峰期每天需要600多名工人,为当地村民就业提供了机会。
65岁的倪秀莲,曾经是青岗村的贫困户。去年之前,她靠务农为生。现在,她不仅把2亩多地转移到基地,还进入基地采摘和搬运桑叶。“没想到我老了还能当工人!现在一年的工本费加土地出让金就一万多元。”
受益于土地流转租金和就业收入,青岗村10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养蚕大棚内的自动化设备(肖开丰 摄)
有趣的是,青岗村的6个蚕桑大棚中,只有一个是公司自己管理的,其他5个都承包给了村民进行更细致的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农民养,公司卖’。我们对养蚕成本进行统一核算,并向承包商支付管理费。”
村民丁建平以前在成都从事家具配送和安装工作。今年,他和100多名工人承包了两个蚕棚。“我以前工作,我
此外,德阳唯一的“渔稻”综合利用项目正在山下300亩蓄水区进行。赵军说,该项目将试点“桑、渔、稻”综合利用,种桑养蚕,蚕沙肥养鱼,肥泥栽苗,肥水浇桑,实现立体循环种养,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