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药业董事长谢晓林
本报记者见习记者尹
用了20年的时间,将一家来自秦岭深山的破产企业带入a股,成为陕西省商洛市第一家上市公司。盘龙药业董事长谢晓林的艰辛可想而知。
其实谢晓林在公司已经工作了33年,从“盘龙人”这个微信名就能看出他对公司的深厚感情。
去年11月,盘龙药业登陆资本市场,实现华丽转身。从秦岭“天然药库”发展而来的盘龙,也在回馈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公司通过种植中药材引导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从秦岭到a股
实现华丽的转身
1985年,17岁的谢晓林作为家里的长子,没有和父亲商量就进入了Xi安制药厂柞水分厂。在柞水分公司,谢晓林从学徒晋升为管理副总监。
但由于体制问题,在运营后期,柞水分公司连续7年亏损,甚至工人工资最后都没有发放。
1997年,谢晓林一次性买断了柞水厂的全部资产,创办了陕西盘龙药业有限公司,接纳原厂90%的员工进入新厂。
有了“老部下”,公司不到半年就奇迹般地发生了变化。
“1997年承包后,不到半年,产值就达到600多万元,而原来的年产值还不到100万元。接管6个月后,公司纳税15万元,Xi安药厂溧水分公司13年未纳税13万元。”谢晓林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这个奇迹是怎么实现的?
“首先是内部管理的改革,主要以营销为主。当时我带领营销人员深入市场,开展学术营销,让我们的产品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认可。”
在谢晓林看来,Xi安药厂溧水分公司之所以活不下去,是营销的游戏进行得不顺利。“除了机制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卖不出去。如何搞活这个销售,是我们的承包租赁。也是企业重组的重中之重。”
第一年销售额600万元,第二年突破2000万元。“走出去”的营销策略使盘龙药业进入高速发展。
“我当时想的是让员工有饭吃,让这个企业继续发展,但这么快的发展真的出乎意料。”谢晓琳坦言。
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后,盘龙药业原有设备需要继续改造。“当时国家搞的是GMP认证,所以从1998年开始,公司一方面把握市场,搭建市场网络,另一方面增加技术。转型。”谢晓林说,“2001年10月18日,我记得很清楚,公司通过国家GMP认证后,淘汰了落后设备。”。
公司第一次转型是基于3亿元的规模。2006年,盘龙药业开始第二次技术改造。“当时我们按照10亿元的规模布局。”谢晓林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企业逐渐正式化后,谢晓林开始放眼秦岭之外。1998年,盘龙药业在Xi安设立办事处。2000年,盘龙药业将总部迁至Xi安。
从秦岭深处的县城柞水,到Xi安,盘龙药业不再只是山区的小企业,而是开始以国家的眼光和格局审视未来的发展。盘龙药业也迅速发展成为以GAP种植、医药生产、研发、销售和医药物流为核心产业的现代高新技术企业,进入陕西省百强企业。其旗舰产品盘龙七片已跻身中国骨骼肌系统风湿类疾病中成药前五名。
取得好成绩后,管理团队意识到应该推动公司上市。2013年7月15日,盘龙药业有限公司在生产基地举行揭牌仪式,启动公司股份制改造
交所敲钟,盘龙药业正式上市。经过20年的发展,出身秦岭深处的一个小企业,实现了华丽转身。
借力资本市场
发力“一体两翼”
登陆资本市场之后,盘龙药业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谢晓林提出了“一体两翼”的战略规划。
谢晓林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一体是指做强工业主体,把制造业,制药、保健品、保健用品以及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等做强。其中,左翼专注医药商贸及文化建设,发展药品配送,建设王家成大药房,传承王家成的中医文化。通过打造文化软实力,提升品牌影响力;右翼则定位大健康产业,利用柞水的区位优势,围绕医疗、健康、养老三方面展开布局。
“全国有2000多家三甲医院,公司现在产品在销的三甲医院不足500家;全国有6000多家县级以上的医院,公司的产品进入的才2000多家,仅仅占到三分之一。”谢晓林表示,在做好主业这一块,公司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谢晓林表示,今年以来,为做强医药工业主体,公司实施双轮驱动政策,一方面充分重视投资并购工作,与国内一些在科学管理、市场开拓、产品研发、产品品种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医药制造企业,建立了沟通与交流渠道,积极寻找合作机会,争取进一步丰富公司产品种类、提高公司药品研发实力、拓宽公司产品销售市场。
“另一方面,公司今年的经营目标,积极应对各项挑战,外抓市场、内强管理、强化市场精细度建设,加强市场开拓,加大产品营销推广力度,加强内部管理和资金管控,提高整体运营效益,提升生产经营业绩。”谢晓林表示。
为丰富"两翼",盘龙药业积极布局医药商业物流,积极规划中药养生、医疗服务。今年7月份盘龙药业与甘肃省华池县签订了合作协议,“计划以黄芪规模种植为切入点,不断丰富产业配套。”谢晓林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子公司甘肃盘龙药业已经成立,“争取在当地最终形成集黄芪种植、仓储、加工、交易、物流为一体的全国性黄芪交易市场。”
9月20日,盘龙药业发布公告称,拟投资1亿元在西安设立全资子公司陕西盘龙健康产业控股有限公司,“该公司将以投资大健康产业相关项目为主。”谢晓林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设立该公司主要是从拓展业务发展、优化公司战略布局角度考虑,通过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强公司盈利能力,从而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据他介绍,该公司主要从事医疗健康投资、健康养老投资、文化旅游投资、中药材种植以及商业信息咨询和互联网信息服务。
近5年研发投入
累计上亿元
“公司目前围绕中药养生、医疗服务等内容进行积极探讨和论证,争取早日形成两翼布局初见成效的局面。”谢晓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而作为医药行业的现代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自然是公司战略的重要支撑。近五年,盘龙药业研发年均投入2100余万元,累计投入上亿元。
盘龙药业一直重视对新品的研发,目前具有100多个品规的产品阵容。谢晓林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公司创建了较为完善的产品研发平台,整合多家研究所,组建了“盘龙医药研究院”,建立了科研管理与激励制度,购置了先进的分析检验设备。后期,公司还将引进高端人才,成立博士后工作站。
据谢晓林介绍,盘龙药业目前已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西安交大医学院等科研院校共建产学研平台,开展产品研发和科技攻关工作,共申报科技项目5项,共获得药品研发生产批号35个,申请专利44项(其中发明专利27项),获得授权专利19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获得省市科技成果奖8项。
谢晓林告诉记者,接下来,盘龙药业的科研重点,将持续推进消化系统、心脑血管药品和保健类产品三大品类的研发工作。据记者了解,盘龙药业计划与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学会和8家三甲医院合作,进行骨松宝片、克比热提片、醋酸棉酚片等产品的循证医学研究,为学术推广和临床用药提供科学权威依据。
“公司计划通过打造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科技创新实力,促进公司的生产工艺升级换代,不断推出质量稳定、疗效显著、附加值高的药品,满足公众需求。”谢晓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还将与国外研发机构合作,对有意向的临床前沿产品提前介入,为公司后续发展增添后劲。
不忘初心
“带更多的人富起来”
《证券日报》记者此次采访谢晓林时,他刚从北京领奖回来。10月16日,陕西盘龙药业荣获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先进民营企业荣誉称号。
作为一家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盘龙药业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积极回馈社会。
“公司从1997年成立之初,就坚持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老百姓致富的方向。”谢晓林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盘龙药业是依托秦岭“天然药库”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而发展壮大的,发展以大健康产业引领的现代中药产业是公司的独特优势。公司引导当地老百姓通过种植中药材脱贫致富。
“公司在深入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中,采取发展大健康产业与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结合,项目投资与在贫困地区建设药源基地结合,联动帮扶与扶贫扶智结合,努力夯实贫困村民稳定脱贫、逐步致富的基础,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谢晓林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记者了解到,盘龙药业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目前已经创造了“公司+基地+贫困户”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形式的扶贫载体。另外,今年7月份,盘龙药业与陕西省上市协会携手资助深度贫困县柞水县高考文理前20名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大学梦。
“不忘创业初心,接力改革伟业。企业的发展一定是要带动更多的人富裕起来。”谢晓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图为公司研发中心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