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风暴下的广东制造
心悦半导体是广东本土自主创新企业,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进入量产的12英寸晶圆制造企业,目前正在推进二期项目建设。这个工厂也是填补广东芯片制造短板的关键一环。
日前,广东半导体副总裁李海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芯片推动产业不断向智能化发展,成为产业升级的“粮食”。他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逐步补齐半导体制造和设计的短板,在关键技术研发和跨行业应用上实现突破。
“芯片”行业迎来了一个甜蜜期
南方日报:最近世界上缺少“核心”。有人认为这属于“高峰-衰退-复苏-高峰”的“硅周期”。也有人认为,世界芯片结构性短缺将成为常态。你怎么想呢?
李海明:一方面,疫情影响了芯片产能;另一方面,5G、人工智能等新芯片应用市场的蓬勃发展带来了需求的大幅增长,导致全球芯片短缺。全世界的芯片公司都在享受着真实需求增长的甜蜜期。我认为这种情况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不仅芯片的应用需求在增加,国内政策也在提供支持。
南方日报:“广汽资本”等机构参与了心悦半导体项目二期融资。心悦未来将如何与这些机构进行深度合作?
李海明:面对这么多市场机会,心悦还是要一步一步走。例如,汽车电子非常强调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目前广东芯的产品离这个要求还很远。对此,我们做了明确的规划,未来将依托自主技术通过汽车产品质量验证,具备生产汽车电子产品的条件。
弥补30万的人才缺口
南方日报:中国在全球芯片产业链中处于什么水平?
李海明:从产业链来看,芯片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再到终端应用,都是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联动的。最重要的驱动力是制造业。只有有了制造业,才能真正支撑设计、应用等其他产业环节。国内涌现出一批实力雄厚的制造企业,但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技术上仍有差距。广东芯专研模拟芯片,与国际水平有5年以上的技术差距。但这在今天并不是特别迫切,因为这种差距只体现在前几名的应用和产品开发上,我们可以满足80%左右的市场需求,包括图像、电源管理、传感器等等。
在设计过程中,国内已经有很多优秀的设计公司,但设计软件等方面还是受制于人,属于整个行业的配套问题,需要一步步克服。
南方日报: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功课?
李海明:人才是填补半导体制造和设计不足的关键。一般认为国内半导体行业的人才缺口在30-40万之间。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来积累经验、发展技术、拓展业务,就没有办法真正享受国内巨大的市场机遇。
半导体成为中国优势产业,芯片研发成为学术“卓越之学”,需要5年、10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在产业链上,不仅需要企业,还需要高校不断加强自主研发。只有突破和扩大技术壁垒,对外开放合作,才能实现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跨行业创新有更多的创业机会
南方日报:芯片起源于贝尔实验室,最早在仙童半导体实现产业化,由8位年轻人创立。今天还能有这样的场面吗?
李海明:每个时代的企业家都会面临一些新的机遇。在印度河的不同阶段
对于有志于在芯片领域创业的年轻人,我会告诉他,你已经看到了如此成熟的半导体行业,创新的思路不应该停留在半导体本身,而应该瞄准跨行业的突破。比如半导体与生物医药、汽车工业、传统制造业等的结合。可以发挥想象力,创造新的商机,甚至改变未来人类的生活
活的模式。这是属于当下的“时代机遇”。南方日报:在全球芯片产业中,荷兰在相对有限的国土空间里,提供了全球超过1/4的半导体设备,拥有相对完整的芯片产业链。你认为,荷兰的秘诀在哪里,对广东有怎样的启示?
李海明:荷兰发展的关键,还是在技术与人才。对于广东来说,有了技术的积累后,可以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空间,乃至针对世界各地的不同需求,不断开发新的应用。
以广州为例,它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地图上,还没有形成足够强的产业集聚。近几年来,政府在引入人才、资金等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已经有核心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人员逐步向这里集聚。
对于单个企业来说,方向要更加聚焦。粤芯并不计划将各种半导体、全部工艺节点都展开发展,而是把人才、技术、设备都专注在模拟芯片,唯有专精和坚持才能拥有未来。
南方日报记者 王彪 彭琳 昌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