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扶持政策,武隆创业有什么优惠政策吗

进出之间激发新动能

——重庆武隆实施“三大富民工程”见闻

本报记者 邓俐 通讯员王蓁 王露 文/图

苍沟乡特色效益农业丰收。王玉社

“200个鸡蛋,1.2元/个,卖了240元,现金,”

活(母语,好东西)。今年,重庆市武隆区白云乡红星村的一户贫困户谭文林(音)一直在捡拾。

“直播”,村里的村级电商店建成后,老谭今年通过互联网在浙江、四川、广东卖鸡蛋,收入已经超过1万元,从贫困户成为远近闻名的增收户。谭文林高兴得合不拢嘴。

谭文林的获得感源于武隆区推进的“三增工程”。三大工程统筹农业产业和扶贫工作,以示范基地、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为抓手,建设基地挖掘好产品,通过平台销售;扮靓家乡美景,留下远方客人,牵着牛鼻子走,支持农民一进一出增收。

武隆区委书记何平表示,示范基地强在农村,电商活跃在农村,乡村旅游丰富在农村。“三个富民工程”既是武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平台,也是武隆抓好“三农”工作,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乡村美丽的具体途径。也是武隆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度假区的重要内容。

乡村旅游唤醒沉寂山村

“暑假里,有很多游客来这里。我们农家乐刚开业两个月,已经赚了近4万元。”今年6月返乡创业的赵家乡村民告诉记者,他曾经以为外面的世界能找到大钱。现在,他不用走很远就能在家赚钱,还能为家人赚钱。

赵的家乡是一个平均海拔800米的小山镇。由于交通不便,工业落后,一度伴随着贫困。近年来,赵家乡发挥生态牌引领作用,利用青山绿水、空气清新等良好的生态资源和气候优势,“大声卖空气、卖风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很多村民搭上便车,从农民变成了商人,吃着旅游饭。

“虽然我们是山区,但青山绿水才是聚宝盆。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改变贫困现状最直接的途径。"

路宏的讲话是区委、区政府的共识。全区26个乡镇启动实施乡村规划,科学布局乡村,将传统村落、农民新村、民族村和生态扶贫搬迁安置点有机结合,集中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100个。

庙崖乡的乡村旅游吸引了很多游客。王玉社

随着农旅融合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武隆结合自身实际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星级农家乐、家庭公寓、商品销售、特色美食……山里人参与旅游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延伸和拓展。

“做强旅游产业,最重要的是增加普通农民的收入,致富。”何平表示,乡村旅游是武隆旅游的第三战场,是发展全球旅游的重要载体。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农村流动,助推示范基地和电子商务发展。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示范点内的示范村要有“特色”,提升品位和档次,匹配旅游功能,营造优美环境,提升服务,促进有效营销,让人们在旅游发展的任何地方都能脱贫增收。

今年11月,土地乡

span>天生村犀牛寨开始进入旅游淡季,村民吴万正好抓住眼前空档,请几名工人抓紧对自家吊脚楼实施民俗“换妆”,为来年旺季做足准备。


“我这辈子就打算在家搞这一行,再也不出门打工了。”说起来,吴万还有点小小的尴尬,因为一年前,政府动员家乡发展乡村旅游时,自己的态度是嗤之以鼻的。


土地乡位于武隆区城东北部,所辖4个行政村中,两个是市级贫困村。当地贫困人口达1167人。犀牛寨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旮旯,地处深山,与世隔绝,男的外出打工,女的远嫁他乡。


“哪有人喜欢穷山沟嘛。”在吴万看来,这么穷的地方,搞旅游只是装装样子,搞搞形式,就算有人来也不可能比外面挣得多。


穷则思变。近一两年,土地乡也积极响应“三大富民工程”,依靠全区大旅游背景,以及寨子里独特的吊脚楼和苗家文化,以“人间净土、生态福地”和“中国最美古村落、溶洞上的犀牛寨”为口号,以创建旅游富民先行区为主线,以传统古村落保护、活化、传承、发展为抓手,实现了起步晚见效快的目标。


双河乡避暑游欢乐多。王蓁 摄


今年5月20日,土地乡举行了犀牛寨开寨节活动,传统相亲、篝火晚会等欢畅愉悦的乡村活动,一下子让这座养在深闺的“世外桃源”人气旺了起来。大红灯笼、吊脚小楼,不知何时,犀牛寨的“那山、那人、那狗”已在朋友圈刷屏。


看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村里,当地村民心中疑虑才逐渐消除。为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土地乡党委政府加紧了犀牛寨基础设施建设,顺势开展旅游接待培训,深挖苗家文化内涵。当地47家农户则以农家乐为载体,过起了“翘脚老板等钱来”的好生活。


“国庆期间,寨子中平均每户农家乐的收入都超过7000元,平均每天的旅游收入都有1000多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犀牛寨寨芮农家乐老板陈凯深有感触。


如今,犀牛寨已声名在外。“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这条路走对了,找准了路子还得扎实干下去。”乡党委书记吕胜介绍,该乡党委政府按照“一年起步、三年初显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的思路,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实现农民因旅致富。


目前,土地乡还成功打造天生小镇康体养生基地和犀牛古传统村落旅游示范点,规范运行农家乐40家(扶贫户10家),床位407张,餐位1530个,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旅游业总收入560万元。


游客正在品尝农家糍粑。王蓁 摄


赵家纳凉、土地相亲,这两个乡的乡村旅游只是武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缩影。


按照“农旅融合、文旅互促、点线结合、示范引领、全域发展”的思路,武隆区把乡村旅游作为全区旅游发展的“第三战场”,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规划打造“避暑纳凉、休闲度假、采摘农趣、梦里水乡、古寨风情”等6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目前,全区已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点)15个,接待床位达4万张。1至10月,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617万人次,旅游收入10亿元。


电子商务盘活乡村土货


9月初,又是一年野生猕猴桃成熟的季节。巷口镇蒲板村贫困户佘方林一早起床就背起背篼钻进白马山,采摘野生猕猴桃。


去年,巷口镇建立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大巷口”销售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电商等平台推介,不起眼的野生猕猴桃一夜间成了“网红”,销售火爆,佘方林挣了2000多元。尝到甜头后,他今年早早就做好准备。


“今年摘的猕猴桃应该可以挣到4000多元。”佘方林笑呵呵地告诉记者,通过大巷口电商,今年家里的苞谷、土鸡蛋都变了现钱,腰包终于开始有“料”了。


2015年以来,全区依托独特的旅游品牌和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农村电商,以促进农特产品触网营销、开拓农村电商消费市场为主攻方向,积极搭建网络营销平台,不断强化政策扶持推动,全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有力地带动了农民就业创业、脱贫“摘帽”和增收致富。


大巷口电商平台工作人员上门验收大米。王蓁 摄


在巷口镇,和佘方林一样因电商而致富的还有1500多户。村民自产的大米、洋芋、板栗、大白菜、苕粉等107种土货,都通过“大巷口”“飞”往了全国各地,截至11月底,通过大巷口电商销售的农产品交易额就达120多万元。


“电商服务网店以‘您的产品我来销,您的需要我来帮’为服务理念,打通双向流通渠道。”区供销社主任张文强说,全区制定了“1+10+X”的模式。“1”即1个区级电商运营中心;“10”即10个镇级电商服务站;“X”即X个村级电商服务点,以此推进完善区、乡镇、村三级服务体系。


武隆区电商运营服务有限公司负责全区镇村级电商服务站点的运营管理、功能对接,主要提供专业培训、物流配送、品牌包装、营运代理、大数据分析应用等一站式服务。镇级电商服务站主要提供网络代购、代销和知识培训、创业指导、孵化等服务,指导村级电商服务中心的日常管理及功能对接。村级电商服务点集聚代购、代销、缴费、取送货等业务服务功能。


张文强介绍,自去年以来,全区村级电商服务点已建立190个,10个镇级服务中心,区级电商运营中心也在今年7月正式成立,现已实现全区186个行政村电商网点全覆盖。


另外,依托区电商运营服务有限公司,与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大腕”建立战略合作,开通上线京东商城“中国特产·武隆馆”、苏宁易购“中华特色·武隆馆”等,关注用户数量近10万,活跃粉丝近2万名。


电商品牌“五农人”正在进行包装作业。王蓁 摄


山旮旯里的土货就这样通过电商飞出了大山。


今年5月1日起,仙女山游客接待中心多了一道“靓丽风景”,2500平方米的“寻味武隆”O2O体验馆正式建成投用了。


“你负责游山玩水,我负责送货到家。”区电商运营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明亿介绍,体验馆虽不大,但内容丰富。馆内主要分为味觉武隆、文化武隆、味觉体验馆、巴渝美食、变形金刚及规划展示区、营销活动及市场推广区、风情武隆、服务接待中心和休闲体验区九大区域版块,主要集武隆特色展示、体验、销售等功能,采取图文与实物展示相结合,实现“解放双手,比您更快到家”的一站式购物体验,达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实现二维码扫描与摇一摇的轻松购物。目前,馆内已整合上线销售1374个区内农产品单品,实现线上交易额2.56亿余元,交易订单59万余单,其中农产品销售额8324万元。


众创孵化基地。王蓁 摄


8月1日,区电商发展史又迎来一个重要节点,4000㎡的众创孵化园正式建成投用。


“众创孵化园主要是为草根到精英的创业群体提供资源共享、创业培训和项目融资等服务,实现创客的孵化。”陈明亿介绍,园内设有众创成果展示区、众创服务接待区、运营中心办公区、众创会议区、众创培训区、众创运营区、众创休闲交流区、众创工位区、众创研发区、众创体验区、微企孵化区及众包服务区十二大区域,可提供59个独立办公室及118个工位区。目前已签约企业97家、入驻26家,涵盖电子商务、设计、媒体、农业开发等行业,其中,初次创业者占80%。在园内,大众创业不是一句空话。


通过打造电商平台和完善服务体系,以建成覆盖区、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全区电商市场主体近2000家,全区电商交易总额6.8亿元,新增创业3122人,带动就业1.5万余人,并成功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


“发展农村电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农产品进城,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何平的话语掷地有声,农村电商是全区“三大富民工程”之一,是全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是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乡村旅游、销售农产品、打响品牌的最有效平台。要加强与农户合作,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其中,让更多的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出去。


示范基地支撑特色产业


虽已到隆冬时节,但火炉镇筏子村贫困户张生红夫妻俩却很忙,几乎每天都围着自家的脆桃树转悠,刷白、修枝,一点都不闲。张生红笑着说,“这可是我们家的摇钱树,当然要精心养护咯。”


今年8月,张生红家的12亩脆桃初挂果,亩产量为2000斤,每亩毛利润为6000—8000元,12亩脆桃给他带来了7万余元的收入。盘点今年的收入,张生红乐得合不拢嘴。


今年,在筏子村,还有52户像张生红一样靠“卖脆桃”欢欢喜喜脱贫了。而今,他们告别了土墙瓦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过上了安逸舒适的生活。


脱了贫,摘了帽。筏子村的华丽转身,得益于该镇大力打造发展的精品旅游线路和脆桃产业。


而这样的好事,让临近的木水村也“眼红”了。


“我们村也依山傍水,也具备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发展示范产业的条件,为什么不积极争取,以产业发展来带动全村发展呢?”去年,在一次村民大会上,木水村村支部书记罗小洪提出的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深思。


工人正在整治农业基地基础设施。王蓁 摄


因地置宜,去年,木水村成立了曼泰农业股份合作社,6个农业社272户村民都以土地劳力等不同形式入股,迅速形成了2300亩的产业发展基础。


抱团发展力量大。今年2月,木水村十里荷塘农业与扶贫示范基地正式挂牌,种莲藕、养清水鱼、养螃蟹,产业发展热火朝天。


今年夏天,连绵10公里长的基地里荷花盛开,数千市民纷至沓来;秋天,菊黄蟹美时,基地村民的家里也迎来了乡村游客。


“游客多哟,席桌都安排在院坝里来了。”村民李如梅感慨道,“示范基地建成后,村民只要愿意干,就容易挣钱,一个个钱袋子都鼓起来了。”


效果立竿见影的十里荷塘农业与扶贫示范基地,仅是全区重点打造的农业与扶贫示范基地项目之一。


“我们将全区划分为6个片区,紧紧围绕产业这个关键,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谋划推进示范基地建设。”武隆区政府副区长何林透露,截至目前,这6个片区共规划了68个示范基地146个项目,其中40多个项目已经成型。以点串联,形成了全区农业的6条精品线路,俨然是大山区武隆的农业“金腰带”。


“每个片区都有重点项目支撑,要求必须充分利用片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建设基础优势,从而实现一村一品,择优主导产业。”区农委主任蒋斌告诉记者,目前,白马板桥休闲农业园、梦冲塘特色渔业养殖园区、豹岩凉水观光渔业生态园、“白云.涧”乡村旅游林果基地、红庙万亩油菜花观光摄影基地、白马天尺坪两大高山茶场等基地建设,正在持续推进中;双河和接龙等4个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已经完成,沧沟大水、接龙两河2个山羊养殖基地建设也进入尾声。


现在的十里荷塘农业与扶贫示范基地,虽然处于冬闲期,但瓜果长廊、观光亭、登山步道等附属设施也在紧锣密鼓抓紧建设中。


火炉镇十里荷塘农业示范基地生机勃勃。王蓁 摄


“背靠大树好乘凉,实施‘三大富民工程’,就是农业发展的好时机”。罗小洪说,全村还计划在基地外围种植800多亩油菜花,让游客在春天到这里看花,夏天赏荷,秋天品蟹,冬天挖藕,游客一年四季都有耍事,村民一年四季都有收入。


“衡量示范基地建设成效的最终标准,就是农户是否受益。这些项目的建设,让全区的脱贫格外有底气。”何林表示,以旅游为背景,加大农业与扶贫示范基地建设,为游客提供各种优质农特产品,从而带动农民脱贫增收;以农业与扶贫示范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带动农村、农户优选主导产业,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


“‘致治在于任贤,兴国在于务农’,农业发展任重道远。”何平的话语铿锵有力,“三大富民工程”是武隆脱贫攻坚的强力支撑,三者是有机统一、相互联动、协调推进的完整产业链。因此,武隆还将深入推进乡村旅游的上档升级和宣传营销,健全电商物流体系,持之以恒提炼和推广品牌,加强产业示范带的规模提升、品牌提升工作,让“三大工程”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农村这块短板,让“富民”之花遍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