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许多主要经济体遭遇了几十年来唯一一次严重的衰退。例如,在英国,经济活动的突然收缩甚至创造了18世纪以来的历史记录。因此,在短短12年多的时间里,全球经济第二次遭遇了“一代人只有一次”的重大经济冲击。高盛首席全球股票策略师皮特奥本海默写道,尽管如此,当前的衰退和2008年的衰退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目前的衰退实际上源于一场健康危机,这场危机对产出造成了巨大而突然的直接影响,但这种情况可以很快扭转。只要新冠肺炎疫苗能够顺利分发和接种,人口再次流动,经济低迷很快就会结束,结构性的破坏会比当年的衰退轻很多。
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的衰退可以看作是事件驱动的。历史上大多数熊市都是周期性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利率和通胀率的上升。此外,一些熊市是结构性的,主要是经济失衡的解锁和资产泡沫的破裂导致的,通常伴随着银行危机或房地产危机。
史料记载,周期性熊市与事件驱动的熊市——,如1987年的股灾——,强度大致相当,但前者的恢复时间约为后者的两倍。至于结构性熊市,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80年代末日本泡沫破裂后的熊市,程度要深得多,恢复时间也要长得多。
然而,无论什么样的熊市,大多数股票的复苏都是在衰退结束前开始的,企业利润仍在萎缩。这就形成了新一轮牛市的初始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希望阶段,在这个阶段市场往往非常强劲。随着投资者开始越来越相信未来的复苏前景,估值将继续上升。比如今年3月以来的市场表现就是一个例子。
一旦经济真正开始复苏,市场将进入更长的下一个阶段,即增长阶段,大部分利润和股息的增加都是在这个阶段产生的。但是,从这一刻开始,股票收益率的提升会放缓。明年全球股市每股收益有望增长35%左右,届时市场将进入这一阶段。
即便如此,当前阶段的希望和过去大部分阶段的希望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自3月份低点以来,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全球指数已经收复了65%的失地。仅在11月份,在疫苗取得重大突破的好消息推动下,该指数就上涨了13%,创下了1975年以来的最高月度涨幅纪录。
全球股市总市值已增至10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115%左右,是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峰值以来的最高值。
然而,这种复苏的规模并非前所未有。事实上,这与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的轨迹惊人地相似。当时,在可比周期内,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全球指数上涨了68%。
然而,2009年的具体环境与现在大不相同。虽然这一次的衰退更深,但股价下跌的水平比金融危机更惨,平均跌幅在60%左右,大致相当于历史上所有结构性熊市的平均水平,但今年的跌幅只有30%左右,大致相当于历史上事件驱动熊市的平均水平。
因此,当金融危机后熊市触底时,标准普尔500的总市值约为其盈利预测的8倍,但在今年3月底,这一数字是13倍,现在是22倍。
与此同时,金融危机来袭时,美国和德国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为3.9%,但现在美国和德国的数字分别只有0.9%和0.6%。事实上,三分之一的政府债券和四分之一的投资级债券收益率为负。另外,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债务占GDP的比例是60%,现在已经超过100%。
今年股市从3月底反弹之所以有如此的速度和力度,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政策的支持,当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如火如荼。除了各国政府大幅增加财政支出外,各国央行也将利率降至零,一些经济体的利率甚至降至负数。
现在,各国央行正在高调发布前瞻性指引,大多数央行已经宣布,未来几年不会改变立场
下的利率,很可能要一直持续到2025年。伴随更加强势的经济增长推动通货膨胀预期走出近期创纪录的低点,真实利率,即名义利率减掉通胀率的差值,现在其实已经变成了可观的负数。只不过,归根结底,与十二年前相比,这一次熊市开始时,估值水平要来得更高,利率和债券收益率都缺少进一步走低的空间,而且债务负担也比当初沉重得多,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中期之内,市场的回报也将不及当年。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大盘指数整体恐怕就很难为投资者提供充分的回报了,机会只能是隐藏在每一具体市场领域的选股操作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