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自主创业干点什么好 长葛创业项目

边肖一进福尔胡的夏姬村,就看见“德珍玉坊”的竖碑立在大路旁边。竖起这个牌子的玉雕匠贾,几乎可以说是村的“金字招牌”。

传承近百年的招牌“德珍翡翠坊”。

他17岁当老师,学了7年美术。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孤儿,畅销国内外;22岁自立自强,训诫“赌石”行为,科普玉文化知识;33岁成为工艺美术大师,却只想做一个普通的工匠。

33岁的贾把“德珍玉坊”的招牌和玉雕工艺留在这里近百年了。

贾作品:和田玉《兽头》、《饮马江畔》

历经百年的手艺,17岁小伙儿凭啥成为第四代传人?

回忆起跟老师学美术的日子,贾补充道:“学一门手艺可能只需要三五年,但真正做好一件事却需要一辈子。当时,工匠有行业规则。最常见的可能是那句‘教会学徒,饿死师傅’,但收留我的师傅们毫不犹豫地教会了我他们的技能。”

据了解,“德珍玉器坊”的第一代传人王玉干,从15岁(1930年)开始,就跟随父亲米歇尔普拉蒂尼学习玉雕。米歇尔普拉蒂尼因故回到家乡后,王玉干打理着北京南部的“德珍翡翠广场”。14岁(1945年)第二代传人姚,在遇到他后,发现他在玉雕方面很有天赋,于是收姚为弟子。姚回到家乡南阳淅川县继续从事玉雕工作,从一个小作坊改为玉雕厂,取名“德珍玉坊”。西川老街运营期间,第三代传人刘清健拜姚为师。1957年,玉雕作坊改制为国营玉器厂,刘清健任设计部主任,保留“德珍玉器作坊”工作室。

2005年,17岁的贾因伤辍学。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2005年3月成为玉雕技艺第四代传人。

贾在工作。

an style="letter-spacing: 1.5px;">“我从小好奇心重,除了喜欢画画,就喜欢倒腾东西。电动车刚上市时,买了一辆回家就拆开了。村里几乎没啥人认识我,如今提起我,大家也总说,是那个每天‘窝’在家不出门的人。”贾会晓觉得,自己能被师傅们选中,一是勤奋努力,二是刻苦耐心,最后才是一点点儿的天赋。




“你是不是有肺结核?”“医生,我是做玉雕的……”




“学雕刻注重‘童子功’,大都是在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学,主要看手部的力量。早期就是画线条。炎热的夏天,需要一动不动地坐那里看师傅们雕刻,一看就是十几天,困得睁不开眼,一个激灵就醒了。那时,我一有空就跑过去研究雕刻,琢磨了半年左右,都是拉毛坯,就是看你有没有耐心。”贾会晓告诉小编。






做玉雕的手艺人,每天都会跟“粉末颗粒”打交道。久而久之,肺部或多或少都落下了一些毛病。有一次体检,医生问贾会晓:“你是不是有肺结核?”“医生,我是做玉雕的,每天会吸入颗粒。”贾会晓意识到,雕刻期间的防护很重要,自掏腰包给5位老师父们买口罩。




寒来暑往,贾会晓跟着师父学雕刻,一学就是7年,手艺也慢慢好了起来。“许多作品都出口国外。2008年时,一个月能赚几千块钱。”贾会晓回忆说,他到现在还记得最早雕刻的都是十几斤的兵马俑小件,在西安很畅销,价格最高。






贾会晓知道,自古以来的手艺人,唯有靠勤奋和努力才能走得长久。从最早的小件到慢慢做10斤原材料的大件,从小件兵马俑到大件人物、禽类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件作品都耗费了贾会晓大量的心血。




扎根长葛,用玉雕手艺闯出新天地……




贾会晓所在的佛耳湖镇下集村是咱长葛有名的“搬迁村”,整座村子里的人都是因南水北调而搬迁到长葛的。这要从2010年说起,因南水北调工程,贾会晓举家从南阳淅川老家迁至长葛市佛耳湖镇下集村,沿用“德臻玉坊”字号,继续从事玉雕至今。






“我的人生转折点就是2010年,如果不是来到长葛,我也不会鼓起勇气自己创业。”直到现在贾会晓还记得,“刚搬迁到佛耳湖镇的时候,领导告诉我啥也别干,把自己这门手艺做好。”10多年间,他一直秉承着“玉必有工,功必有意”的原则,作品不计其数。




贾会晓时常创新,他觉得有些时候随性、随意的东西更为独特,大道至简。每一件作品才会有独特的寓意。“晚上睡觉时候翻来覆去地想,有灵感时立马起来做。比如说本来打算设计‘李白醉酒’,但动刀之后发现空间不足,改成了‘伯牙抚琴’,别有一番意味。”贾会晓笑着说。






“我的家乡南阳素有‘玉石之乡’的美名,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黄金有价玉无价。我就是个手艺人,这是我一辈子的事业。”贾会晓坦言。久而久之,很多年轻人慕名而来,拿着自己的石料过来对贾会晓说:“我们相信你,你看着办就行。”




谈到设计作品的过程,贾会晓感慨道:“雕刻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设计理念,每一件都是独特的。意味着每一件作品的设计灵感都不一样。有时候需要花费好几个月,有时候可能几天就能设计好。”






劝诫赌石行为,科普玉文化,一做就是10多年




很多喜爱石头的人,偶尔也会有心存侥幸的时候。很多人会去黄龙玉市场(云南)买原石,觉得有眼缘,就买回来找玉雕手艺人“看看”。最让贾会晓难忘的,是有个顾客拿了一块假和田玉,石皮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没想到切开之后,发现中间竟然是铅块儿,后悔不已。




“有时候雕刻加工的时间都没有科普玉知识的时间长,也经常劝导大家‘不要赌石’,原石水太深了!我们的初衷是想要有用的料做东西,为了减少风险,自己也是选择明料,虽贵但是降低了风险。”贾会晓感慨颇深。




除了劝诫赌石行为,他还会跟上门来的客人科普玉文化和雕刻技艺。




“玉文化,从古至今都是上层专属的特权,往往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玉璧都是很好的例子,而咱们长葛则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汉文化。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老乡喜欢复古的工艺美术作品。”贾会晓介绍说。




“玉雕有时候也很有讲究,别的东西你刻下来可以补上去,但玉雕不一样,你挥刀砍掉一部分,就补不回去了。”贾会晓坦言,从业生涯里遇见的最具挑战性的一块料就是一块废料。




废料石块和贾会晓从网上找到的图片。




他琢磨了很久,迟迟无法下手,偶然间发现了博物馆的一件展览品,就上网找到图片,比照着仔细打磨,化腐朽为神奇,雕刻出了寓意丰富的“玉见枭雄”:成色、质地、特色、质感、复古的感觉,一目了然。




雕刻作品《玉见枭雄》。




顾客带孩子来“拜师学艺”,他用3个问题谢绝




纯手工玉雕手艺的精湛,让贾会晓被更多人知晓,慕名而来拜师学艺的人也多了起来。“每当有顾客提出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习雕刻,我都会直接问喜欢画画吗?能坐得住吗?如果不喜欢,这苦他吃不了。”贾会晓觉得,做玉雕是一辈子的事情,如果没有耐心和热爱,很难坚持下去。




贾会晓使用的部分工具。




经常有人会问贾会晓,明明是纯手工雕刻,为啥会用工具?“古人也是借助工具的,只是他们不是借助手拉,就是脚踩,这个是动力问题。雕刻工具,借助外力,达到辅助技艺的目的。”贾会晓介绍说,工具都是传统的横机,吊机,各种金刚砂磨头等,像各类钻头多达几十种,磨损得特别快。






如今的贾会晓,业余也在为自己充电:学书法小篆、把爱好做成事业,把雕刻镌刻在自己的生活里,只要看到和雕刻相关的东西,都会保存下来研究。“在看《大秦赋》的时候,会专门留意演员的配饰,截图保存下来研究。我的手机内存已经存不下图片了。”贾会晓笑着说,除了是玉雕手艺人,他还是一个摄影爱好者,所有的作品照片都是他自己找角度拍摄的。






从17岁开始学玉雕到现在,16年里,贾会晓的作品与奖项不计其数。而在他眼里,最符合自己又最有分量的荣誉是2018年获得的“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我就是个手艺人,一件事就想做一辈子。”




2018年贾会晓获得的荣誉证书。




“玉雕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工艺,可以与青铜、国画等方方面面的工艺结合。我们最近也在尝试玉石与传统工艺的结合,比如文创类。希望能把玉文化和玉雕工艺更好地宣传出去。”贾会晓说。




长葛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丨张倩


校对丨铭初 书方 美编丨王锐


值班总编丨赵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