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在河北自贸试验区重点产业国际投资撮合交易会上,参会企业代表座谈交流。河北日报记者赵永辉摄
河北日报记者贾楠
5月18日,“五一八”经济交易会开幕当天,河北自贸试验区重点产业国际投资撮合交易会在京津冀大数据创新应用中心举行。来自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和知名央企、民营企业的38名代表出席大会,现场公布重点投资项目21个,成功签约8个,总投资412.33亿元。
大胆尝试,大胆冒险,独立改变。河北自贸试验区成立一年多来,围绕打造制度创新高地、打造改革开放试验田,积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国家重大战略建设。试点任务进展顺利,制度创新加快推进,创新活力充分释放,产业基础扎实有力,开放发展大踏步前进。
推进高水平制度创新,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作为对接洽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北自贸试验区安雄、正定、曹妃甸、大兴机场进行了专题展示,充分展示了各片区的营商环境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和制度创新成果,吸引了参会企业的关注。
荷兰斯达航空集团总经理郭认真听取各区推荐,不时低头做笔记。2020年初,这家中外合资企业正式落户大兴机场。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个项目进展非常顺利。
尝到了自由贸易甜头的星达航空,以与正定区深度对接为目的,参加了本次大会。今年,集团计划在正定地区投资20亿元,建设波音737或空客320D级全运动模拟器R&D及制造基地和飞行员培训再培训中心,河北自贸试验区再降一个。
“正定区有空港产业优势,河北有很多独特的制度创新,将为公司发展提供更多便利。目前,我们已达成合作意向,力争年底前开工建设。”郭对说道。
“跨境融资、跨境租赁”的新型集成创新模式、“5G场景”的新型智慧金融服务模式、区块链科技的新型建设资金管理模式……会上,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河北)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许哲为雄安区制度创新的引入而感动。此前,公司已与雄安区进行了初步沟通。下一步,双方将就设立分支机构的具体事宜进行深入对接。
河北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场,坚持以金融创新、数字贸易、产业开放为导向,积极开展开拓性、差异化改革探索,切实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形成了一批制度创新成果。
截至目前,各区、省相关部门已形成全省乃至全国首创的37项制度创新,其中贸易便利化领域5项,金融创新领域12项,政府职能转变领域18项,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域2项。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红利得到有效释放。
积极引进外资,有效提高外向开放水平
牵线搭桥会上,富辉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成功与正定区签约。总投资5.3亿元的富辉国际产业园即将开工建设,让公司董事长王俊峰兴奋不已。
这个项目将会建立
ntity-word" data-gid="9791929" qid="6548375649675908356" mention-index="0">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舒特检验、河北泰铭财务管理、华北冷链商贸物流港、航空主题示范园等7个项目在会上成功签约。“我们看中大兴机场片区廊坊区域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以及整个京津冀大市场的发展潜力。”新加坡黑鸢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理查德介绍,目前,双方已经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将建设总投资2亿美元的华北冷链商贸物流港项目,预计明年3月份开始动工。
共建开放新高地,共享发展新机遇。此次参加对接洽谈会的38家境内外客商,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临空产业、航空科技、生物医药、金融服务、国际物流、融资租赁等多个行业领域,与河北自贸试验区重点发展产业高度契合。
会后,很多参会企业就河北自贸试验区的重点产业、优势项目、支持政策等进行咨询对接,达成了一批合作意向。大家一致认为,河北自贸试验区功能定位明确、发展前景良好、合作空间广阔,必将成为海内外客商的投资热土。
外贸外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改革开放新高地,河北自贸试验区发挥稳外贸、稳外资重要平台作用,持续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在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中走出新路径。
重点产业加速集聚,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底,河北自贸试验区新设立企业是自贸试验区挂牌前的2.9倍。河北自贸试验区以占全省万分之六的国土面积,吸引了22.1%的新设外资企业、19.1%的合同外资额和9.6%的实际利用外资额,创造了全省10.6%的进出口额。
“‘十四五’开局之年,河北自贸试验区将积极开展首创性、差别化集成制度创新,围绕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等重点领域,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大力推动优势外向型产业集聚,加快建设开放创新平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建设成为新时代高水平开放的新高地、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试验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张记方说。
作者:贾 楠
来源: 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