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然而在中国古代,却有一位“全才”在官场和商场上登峰造极:精通军事谋略,善于治国用兵,商业头脑超凡,是儒商鼻祖。他就是范蠡,被世人誉为“忠于国家,智慧自保,经商致富,扬名天下”。
“卧薪尝胆”仗奇谋
勾践“服”吴报仇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则是辅佐勾践成就大业的第一功臣。
正史中没有关于范蠡生平的单独记载,但他以王月谋士的身份出现。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不听的劝告,坚持出兵攻打吴。结果他被吴王夫差打败了,败给了富郊(今太湖洞庭湖)。在生死存亡之际,建议越王勾践谦卑下来,为东山再起而努力求生。勾践听从了他的建议,在吴国当了三年的奴隶。太子以为勾践是真心投降自己,就放他回岳。
勾践回国后,极力报复。掌管军事的范蠡和他的谋士一起辅佐越王,使越国日益强大。公元前484年,骄横的吴王不顾朝臣的劝谏,出兵讨伐齐国,凯旋归来后,杀了国柱伍子胥。当王月看到机会来了,他问范蠡是否可以出兵,但范蠡说:“现在还不是时候。”
过了一年,王武率领军队北上迎接群臣。范蠡对王月说:“现在你可以出兵了。”岳急忙出兵攻打吴国,杀死了吴王。四年后,范蠡再次领兵出征,在姑苏山上包围了吴王。武王派使臣去求降,希望越王能记住当年对他的恩情。对越王说:“如果你不能接受它,你就会受到它的折磨。”听了之后,打消了和谈的念头,并且派兵一举将吴吞噬。
是越国灭吴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他苦心筹划了20多年,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创造了中国古代的一个传奇。
关于这段历史,民间也有一个浪漫的故事。发现美女石,使她色诱,疏于政事。石深明大义,为国奉献,完成了著名的“美容工程”。之后,退隐,与石泛舟.这个传说的真实性已经无法验证,但可以确认的是,做出巨大贡献的范蠡被任命为将军。他知道王月的性格,“和平相处很难”,所以他出海航行,开始了他的新生活。
富甲天下的“陶朱公”
离开岳后,乘船来到齐国,化名“夷皮”,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凭借他非凡的智慧和努力,他在和儿子一起经营企业后不久就积累了几十万的家庭财富。齐人知道他有非凡的才能,邀请他做齐国的宰相。
范蠡认为,做生意可以赚很多钱,当官可以当总理,这是普通人能达到的终极。所谓“物极必反”,再这样下去恐怕会有祸患。于是,他辞去了宰相的职务,清理了自己的财富,举家迁往一个叫陶的地方(今山东定陶西北)。
东与齐国、鲁国接壤,西与秦国、郑国为邻,北与晋国、燕国为邻,南与楚国、越国为邻,是做生意的好地方。范蠡再一次“创业”,和儿孙们一起小心翼翼地工作,同时也是一名经营者,根据市场情况买卖商品,赚取差价。没多久他就攒下了家财,家财“巨大”。范蠡,名叫“陶朱公”,成了知名的大商人。
范蠡的管理办法记载于《计然篇》,强调因需而变,强调“凡事必反”的原则,强调“劝农桑,务谷”和“农商兼营”,对今天的人们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由于范蠡的杰出成就
由于中国古代商人长期处于低下的地位,范蠡并没有成为清朝历史上“受宠”的人。然而,世人依然津津乐道这个迷人的“奇人”。比如汉代司马迁曾在《史记》叹道:“范蠡三次易居,却名满天下。每次他不简单搬家,无论住在哪里都能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