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人数接近33.8万人,而2018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36.2万人。2017年,全省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89.18%,其中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在陕西就业的占81.53%。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85.69%,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89.16%,本科生就业率为90.71%,专科生就业率为87.30%。2017年毕业生就业的22个主要单位行业类型中,就业人数排名前四位的行业为其他(22.48%)、制造业(10.1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9.59%)、建筑业(9.49%),占就业总人口的51.66%。教育局抽样调查显示,2017年高校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3959.54元,其中博士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7579.80元;硕士毕业生平均月收入5658.06元;本科毕业生月平均收入4088.78元;高职院校毕业生平均月收入3271.65元。
在高校毕业生创业方面,陕西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累计发放7495万元,支持创业大学生774人、企业519家,带动就业岗位6929个。2017年全省共发放小额贷款56.22亿元,其中高校毕业生贷款2.68亿笔,占比不足5%,创业贷款总体偿还率为76%。通过对近年来创业大学生的分析,我们发现高学历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与自己的专业紧密结合,而学历较低的则以服务型创业项目为主。Xi大中城市的高校企业家专注于互联网、文化创意研发、教育培训等。而市县则主要是种植、养殖和加工的创业项目。这些创业项目中,有30%发展得很好,30%还在维持,其余基本停止。
分析原因后,我们大致总结如下几点:
1.盲目扩张,对市场判断不准确;
2.管理团队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管理不善;
3.市场变化对项目的影响,比如八项规定后的广告、庆典项目,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服务项目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市场门槛低、竞争激烈、缺乏专业化和细分化等方面。技术项目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重技术轻管理,忽视市场。即使在失败的项目中,也有人误判自己,创业时机不成熟,盲目跟风。
据智联招聘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数据逐年下降,原因如下:
1.就业环境越来越好,大学毕业生选择的渠道越来越多。
2.毕业生创业更加理性,资本市场更加理性;
3.随着市场风险的增加,很多有创业想法的人都选择了先工作再创业。这也符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今年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思想——创业引领,基层成长计划,精准对接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多渠道促进就业。
除了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大部分毕业生还是选择在企业工作,将来发展成为职业经理人。企业在选拔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希望找到综合素质优秀、有一定工作技能、对企业文化和工作岗位适应快的毕业生,而毕业生则希望找到一个能够提升和成长自己,帮助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平台或工作。在这种双向选择的过程中,一些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比较多,但在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上还存在欠缺。面对众多竞争对手,我们该如何突出重围?从市场环境来看,最好的办法就是我
根据一项名为“第一次就业调查”的调查,33.2%的人在选择职业之前就已经就业,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将第一份工作视为职业生涯的跳板,16%的人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没有太多考虑”。找第一份工作时,26.4%的人完全没有考虑职业规划,66.8%的人考虑过,但不完全,只有8.6%的人充分考虑过职业规划。那么,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多少考虑过自己的职业规划,有多少真正思考过未来五年我会是什么样子,从现在开始我需要做些什么来实现我的理想呢?事业是一场马拉松。起步快并不意味着可以先到达终点。因此,你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一定要小心。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它会影响你的职业习惯、职业价值观等重要方面。如果你能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你会从一开始就遵循这一点。
条路不断的前行,也许起点不如其他人,但是进步和成长的速度会比较快,同时职业的发展也更加稳定。而这个规划并不是我们上网搜集一些资料或者和同学、朋友在一起聊聊就能确定的,一定是要通过科学的分析、诊断,首先是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后才能和环境、行业、岗位进行匹配,继而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甚至是以此为依据来判断是走职业经理人的路线还是创业的路线。就像前面提到的对创业失败的分析中,也有创业者对自己认识不清楚,不准确,本身不具备创业的条件却一定要跟风创业的,结果就是失败,这损失的不仅是时间,很有可能是对自信心的打击,也可能错过了自己职业发展的好时机。在了解了职业规划对自己的重要性以及做职业规划的前提条件后,接下来我们就稍微花点时间来说说企业到底需要什么,什么才是符合企业需求的职业化素质和职业技能。首先也是最基本的一点是企业不是学校,不能抱着我来学习的态度进入企业,一旦进入工作岗位,就要能实现这个岗位的价值。在工作中要能做好时间管理;能够做好工作计划的安排;能够准确分析事情的轻重缓急;能够做到每件事情都有回应;能够清晰、明了的和上级领导汇报工作;要能与团队快速的融合,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是改变自己的形象来适合职场,体现工作的专业性等等。这些职业素养都需要自己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才能在具体工作中重点关注,并有的放矢的从实践中学习,而不是简单的跟着带你入门的师父学习事情的具体操作流程,更应该学习的是公司优秀人员的工作习惯和工作风格。
所谓的职业技能则是我们在从事一个岗位的时候需要具备的基本职业资格以及岗位准入门槛。在这方面除了平时多关注行业信息,多关注目标企业的招聘需求之外,就是通过实习才能了解到企业真实的要求。
说到这里就要提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我们在这方面会选择一些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除了引进企业的人员来给学生做案例分享或者实践讲座之外,也会让我们的学生到这些企业去实习,并会选择多种类型和规模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比如财务或者人力资源类的学生,我们除了送到企业去之外,也会让他们去会计师事务、人力资源机构等这样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去实习,了解、感受同样的工作岗位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的差别。经过实习的学生在跟我们反馈的时候,也会觉得对工作和企业的认识更加立体了,不再是只停留在听过、想过的阶段,而是真实的了解到企业实际的需求。
有一些在陕西高级人才事务所实习的学生,甚至会将高级所的产品用到自己的身上,利用这样的环境给自己做职业规划,拿着高级所出具的《职业报告》作为简历,因为这样的简历从形式上就会和其他人的不一样,内容上也会比其他人的简历更加丰富、更加全面,由第三方出具也更加的客观,让企业更加信服,为他们在后期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加分不少。
大学生就业、创业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而目前就业岗位不少,但是让大学生满意的岗位不多,企业觉得招人难,学生觉得找工作难这种结构性矛盾也是非常突出的。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除了要教育企业树立培养、建设人才梯队的理念之外,学生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期望,通过科学、理性的分析来判断自己的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适时降低自己的要求,不要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或者梦想不放,也不要怨天尤人,批判市场环境的诸多不好。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去适应环境才是在这场职场马拉松中取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