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于2000年设立中医工程学科,2004年设立第一个中医工程硕士学位,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中医药信息与工程方向)专业自2015年起招生,获得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和上海市第三批应用型本科试点建设项目支持,在2020年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验收中获得优秀评价。2020年,我校在全国中医院校开设了第一个“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开始招生。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具备中西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工程实践技能,掌握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中医诊疗技术量化、智能化的理论和方法,以及中医经络诊断、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与处理、中医医疗器械设计与开发、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等相关理论,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生物医学工程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中医药的发展迫切需要跨学科人才的支持。上海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围绕跨学科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社会机构深度参与的课程开发机制,开发了能力本位、项目导向、行业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在吸收国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专业发展需求,通过“2 2”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校三学期制,建立“早、序、全”实践教学体系,开展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式改革,丰富学生知识,同时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上海中医药大学与国外知名高校签订教学合作协议,成立临床工程师联合教学中心,以“面向国际前沿,拓展国际视野”为核心,深化和拓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国际科研教学合作与交流,引进海外精品课程,实施学生海外留学资助计划,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
学生培养成果
通过优化“设计-实现”课程的模块化设置和“项目导向”的实践设置,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活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对国内外的数学建模都很在行
赛、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创新创业等国内外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共获得各级别奖项29项,其中“汇创青春”一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1项,“天堰挑战杯”创新大赛二等奖2项,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H奖2项等。申请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2项,并在国内期刊杂志发表论文3篇。2015级、2016级共8位学生得到推免资格被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高校录取,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领域继续深造。


智能医学工程
培养目标
智能医学工程专业作为新工科、新医科的交叉新兴专业,将面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发展需求,秉承服务国家智慧医疗发展战略,围绕“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总体目标,强调“医+工+理”相结合多元化培养模式,坚持“厚基础、重创新”的培养理念,着眼未来医学发展趋势,培养既具备坚实的中医学及工程基础知识,又掌握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有医、理、工结合思维的医工复合型领军人才和医学创新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将依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基础,进一步围绕多学科交叉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中医人工智能学院为平台,以多层次、多渠道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为拓展,完善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创新医工结合教育的方式与手段,打造多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的师资团队,探索“智能工程+中医”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依托上海“双一流”高校及上海超级计算机中心、泰州中国医药城等战略合作联盟,构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学科专业集群和服务基地、创新基地、产业孵化基地,形成契合“新工科”的多领域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和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中医智能工程人才成长生态的提质升级。


上海中医药大学工程专业建设工作起步较早,具备了较好的工作基础,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鲜明特色与优势,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阶段性成果。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开设,旨在面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坚实的人工智能、医学及工程基础知识,掌握医学信息采集与处理、医疗仪器设备及人工智能设计、研发和管理的人才。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科学、医学和人文素养,系统掌握人工智能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复合型的人工智能医学专业人才。


供稿:教务处
图片: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