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在武汉做什么挣钱,在武汉创业有什么好项目

楚天都市报记者 李碗容 黄士峰 通讯员 周肖荣 陈洁

“冉专家你来了!看这新下的蛋。”今天一大早,57岁的黄陂区磨盘养殖合作社总经理杜向弟在武汉市黄陂区木兰湖磨盘寨村绿然梦家庭农场迎接了6位武汉市科技特派员。几年前,正是他们让准备轻松过上“向往的生活”的杜湘娣,开始了新的事业。如今,杜湘娣的合作社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年利润达到了几百万元,也带动了当地村民致富。

武汉市科技特派员指导农民养鸡

跟着专家二次创业

“我们和老杜的故事要从5年前说起。”特派员冉志平回忆说。2015年,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52岁的杜湘娣是班上最受欢迎的学生。今天一起去的武汉市科技委员陈洁和何斌给了他上课。“每次他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他经常在课后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我觉得这位老同志很勤快,很努力。”冉志平说。

当时,在武汉打拼多年的杜湘娣,才回到家乡不久,就打算回家种地,过上稳定的生活。“去上课,本来只是对种田有兴趣,想学点技术。没想到专家鼓励我,还是专业、规模化,让我燃起了对旱作农业的热情。”杜湘娣说。

在技术指导下,杜向迪稳步开始了第二次创业。2017年,武汉将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由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冉志平、童伟文、周华、周莉组成的支援团队每月来杜向弟的农场一次,这让他工作越来越辛苦。“每次上路都要2个小时。去了之后,让老杜带我们去看看养的鸡和猪。”童伟文回忆,在他们的指导下,杜湘娣种了茶,养了土鸡,还在鱼塘里养了四条大鱼和甲鱼。

“最让我感激的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的1000多头猪都健健康康的。”杜湘娣说。昨天,齐志平又一次检查了杜湘娣的猪舍。“这个季节,我们必须特别注意饲料的水分。武汉很热。喂食前,我们必须闻一下饲料是否有气味。”冉志平还告诉记者,来自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畜牧所的30多名市级科技特派员,与黄陂、江夏、忻州、东西湖等地的19家畜禽养殖企业/合作社紧密对接,发挥农业优势,助力科技扶贫。

武汉市科技特派员冉志平指导了杜湘娣的养猪事业

帮助农民家门口就业

2019年,杜向弟的农场卖出了1500头生猪,今年有望达到2000头。“老杜的农场发展得很好,每年盈利几百万元。他能吃苦,能养猪养鸡,能干自己的脏活。他也很有想法,积极学习,不盲目扩大规模。”周莉告诉记者。

“我以前是个小老板。没想到回到农村却干出了一番事业,累了就开心。”杜向弟说,随着农场的发展,他开始思考如何让乡亲们受益。招募当地贫困户到农场工作是最直接的方式。

记者在农场看到,当地一位年近70岁的居民陈立果在养猪养鸡。“我刚喂完鸡,我要去捡鸡蛋。在这里工作很容易。我年纪大了,在家找工作真好。”陈说,他的月薪是3700元,农场里有8个像他一样的长工,就业高峰期有60人。

陈与武汉市科技特派员沟通

今年疫情期间,杜湘娣也为村里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合作社是疫情期间黄陂区的保险单位,为当地提供了300多头猪、2万斤鱼、3000只鸡和鸡蛋。“我们听村民说,老杜的猪肉19元一磅,鸡蛋1.5元一个。他以最低价出售。”周华说,看到这一切,科技委员们感到他们的工作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