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创业史,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张士诚团队。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中,张士诚是为数不多的好领袖。元末诗坛泰斗杨维桢评价他:兵不嗜杀,一也;闻善言则拜,二也;俭于自奉,三也;厚给利禄而奸贪必诛,四也。人缘高,张士诚身边有名臣名士。著名作家施耐庵和罗贯中是他的助手。张士诚心地善良,治国有方。在这样一个多事之秋,他所掌控的苏州之所以能够对上“承平日久,户口殷盛”.不过,此时的竞争是淘汰赛,注定是不打雷就被淘汰。
十八条扁担起义
张士诚,绰号张,籍贯泰州白竹场亭(今江苏盐城)。和大多数农民起义军一样,张士诚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他和他的三个弟弟以撑船和运输盐为生。虽然盐业是元代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但盐民的生活却很悲惨。张士诚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很大方。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他总是慷慨解囊,把需要的都给了,所以很受欢迎。
古代运盐船
因为给官家运盐收入微薄,张士诚和几个胆子大的老乡做起了私盐生意。出售私盐是违法的。当地富人从他们那里购买私盐,他们还威胁要向官方报告,经常拖欠债务。其中一个叫邱毅的弓箭手是最厉害的骗子,张士诚受不了。他带领他的弟弟和李伯生等18人杀死了邱毅。后来,这十八个人冲进当地富人的家里,打开仓库,把食物和钱分发给当地人,然后把房子烧得干干净净。
当时张士诚一不做二不休,1353年,他进入邻郡,招集青年起兵。的丁彦人苦于役重,于是推张士诚为首领,攻占了泰州。然后高邮司令里奇投降了他,但是张士诚很快就造反了。他诱骗杀害了里奇,攻打高邮,自称诚王,自称大周。这时,张士诚有一万多人。
自立为王的张士诚,很快就被袁的士兵消灭了。第二年,丞相元佑起兵,引军包围高邮,张士诚危在旦夕。甚至在高邮城即将被攻陷的时候,元顺帝听信谗言,举兵腾飞。“百万大军”一时群龙无首。张士诚趁机反击,元军大败,张士诚得以夺回威望。
1356年,张士诚攻占平江、湖州、松江、常州。他改平江(今苏州)为隆平府,迁都高邮至此,以承天寺为府。《明史》年,这一幕颇具仪式感:张士诚‘踞坐大殿中,射三矢于栋以识。’,年间,朱元璋还攻占了庆忌,派杨宪去给张士诚送信。他在信中说:“昔日隗嚣称雄于天
水,今日足下也据姑苏称王,事势相等,我深为足下高兴。睦邻守境,这是古人所重视的,我非常羡慕。但愿从今天起我们能信使往来,不为谗言所惑,以生边衅。”这封信并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张士诚收到信后,扣留杨宪,不予回信。后来竟然派遣水军进攻镇江,结果被徐达击败。之后双方往来征战,张士诚大败,失去张、汤二将,这才写信求和,请求每年纳粟二十万石,黄金五百两,白金三百斤。朱元璋复信,责成他放回杨宪,每年缴纳粟五十万石,张士诚再次不予回信。
受降元政府
得罪了朱元璋这个邻居之后,张士诚开始四面受阻。南面元军堵住了嘉兴、杭州。朱元璋在他的上游,又从西面攻取了长兴、常州、江阴,张士诚无法突围,势力日渐缩小。不久,朱元璋部将徐达率兵进攻常熟,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战败被擒。张士德,小名张九六,善战有谋,在军中很得人心,浙西之地都是他略定的。张世德被擒后,张士诚大为沮丧。朱元璋本想扣留张士德以招降张士诚,张士德却偷偷给张士诚写了一封信,让他投降元朝,随后在金陵(南京)绝食而死。
事情走到这一步,张士诚似乎也只能降元。降元后,元朝授他以太尉一职,默许他和以前一样拥有军队、土地,但是每年要从海路输送十一万石粮食至大都。张士诚的做法让他的团队出现动荡,那些一心反元的成员选择离他而去。
降元之后,整个团队渐渐变得奢侈放纵。他的弟弟张士信、女婿潘元绍尤其喜欢聚敛财宝,金玉珍宝、名家书画,无不收罗家中,而且夜夜笙歌。将帅也懒散松懈,不听命令,每有攻战,总是自称有病,被授予官爵田宅之后才肯领命出征。大军出行时,装载妻妾奴婢、乐器的车辆络绎不绝,一路之上,或者大会游谈之士,或者赌博踢球,都不将军务放在心中。打了败仗,张士诚一概置之不问,不久,又重新将其任命为将领。
决策失误
1363年,张士诚在这一年接连做出了几个错误决定。
1、陈友谅约张士诚夹攻朱元璋,而张士诚则仅想守境观变,所以虽然口头答应,却不采取行动。他的观望给了朱元璋机会,一举将陈友谅剿灭。除掉陈友谅之后,朱元璋便立即命令徐达等进取淮东,淮北之地由此全部被朱元璋平定。更要命的是张士诚的观望改变了三足鼎立的格局,无异于引火烧身。
2、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力量削弱。张士诚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红巾军首领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时,吕珍已经杀死刘福通,占据安丰。在朱元璋的猛攻下,吕珍三战皆输,落荒而逃。这一仗张士诚可以说赔了夫人又折兵,他趁人之危一败涂地,反观朱元璋仗义驰援大获全胜。
3、再次反元,重新自立为吴王。元朝来征粮时,张士诚不再缴纳。一部分幕僚不同意反元,还有一部分幕僚反对立刻称王。这些意见都没有被采纳,众多幕僚随即离去。就在张士诚称王的几个月后,朱元璋也自称吴王。一片土地之上怎能有两个吴王呢?生死之战很快就要上演。
1366年,朱元璋发出讨伐檄文,历数张士诚八条罪状。随后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二十万精兵,集中主力消灭张士诚。朱元璋命二将不要先攻苏州,反而直击湖州,“使其疲于奔命,羽翼既疲,然后移兵姑苏,取之必矣!”这一战术果然让张士诚诸将疲于奔命,杭州、湖州先后投降,平江成为孤城。
1367年一月,朱元璋大军围困平江。张士诚拒守数月之后,朱元璋派人送信招降他,信中写道:“古之豪杰,都以敬畏上天、顺从民意为贤能,以保全自身及家族为明智,汉代窦融、宋代钱俶就是如此。你应当三思,不要自取灭亡,为天下人耻笑。”张士诚没有回信。在僵持的过程中,他屡次尝试突围,都没能成功。张士诚以前有一支勇胜军号称“十条龙”,个个骁猛善战,也都在这次平江之战中阵亡。最后他的弟弟张士信也中炮而死,城中喧闹纷乱,已无斗志。在坚守八个月后,平江城被攻破,张士诚在府中自缢,被旧部将解救,随后被俘。

悲情落幕
作为朱元璋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张士诚所据之地,南抵绍兴,北逾徐州,西到汝、颍、濠、泗,东临海边,二千多里,拥兵数十万。再加上他喜延宾客,出手阔绰,车子、房子以及其他宝贝,说送就送。所以寓居他乡,流落在外的人纷纷归附。
张士诚占据吴中后,吴境太平已久,人丁兴旺。这和他宽厚待民的政策不无关系。在大周政权初创之时,张士诚就下令废除元朝施加在农民和盐民头上的苛捐杂税;派军队与当地农民一起,开垦荒地,全部种植粮食作物,并减免当地农民一年的赋税;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命人把承天寺的铜佛融化,铸造“天佑通宝”,取代元顺帝发行的至正钞在江浙地区流通,有效地稳定了江浙地区的物价和市场。
为了发展教育,整饬民风,张士诚颁布了《州县兴学校令》,开办弘文馆,招纳“将吏子弟、民间俊秀”,入学者的日常饮食和津贴都由大周政权提供;1362年、1365年,张士诚在江浙地区先后两次举行乡试,遴选了一批优秀的读书人入仕。在他的治理下,当地民生安定,经济繁荣,因此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中,有“友谅最桀,士诚最富”之说。
平江城被围困多日,城内粮草不济,但张士诚却绝干不出杀人为食的行径。城破之时,他的妻妾登楼自焚而死。他自杀未遂,被朱元璋俘虏。在被押往金陵的路上,他不说话,不吃饭。到了金陵后,自缢而死,时年四十七岁。

明代太仓人陆容的《菽园杂记》记载:
高皇(朱元璋)尝微行至三山街,见老妪门有坐榻,假坐移时,问妪为何许人?妪以苏人对。又问:“张士诚在苏何如?”妪云:“大明皇帝起手时,张王自知非真命天子,全城归附。苏人不受兵戈之苦,至今感德。”
作为一名创业者,纵然张士诚身上有各种不足,他的仁与善都足以让人感怀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