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快递业务的白石集团近日宣布退出“店加商”,全国3400多家白石邻里便利店将剥离白石。白石声称“店加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赋予终端,但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但新京报记者在本次调查中发现,白石街坊加盟便利店的门槛低至“无标准”,加盟商在缴纳数千加盟费后处于“散养”状态。
顺丰快递是又一家进入便利店轨道但发展受阻的快递公司。2011年,顺丰进入便利店,之后陷入不断更换品牌名称、巨额亏损、6年更换7位CEO的窘境。
新京报记者也注意到,一方面,快递、超市、互联网等企业近年来在便利店赛道上遭遇惨败。另一方面,7-11、Family、便利蜂等专业连锁品牌正在大力部署二线市场。专家表示,中国便利店行业已进入稳步发展阶段,企业需更多考虑存量优化,通过提升商品力、运营力、智能数字化能力,谋求稳步扩张。
图/公众评论截图
百世店加3年亏损高达6.17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巨额亏损可能成为百思买退出“店加”业务的主要原因。根据百思买集团近三年的财务报告,2017年至2019年,百思买累计亏损6.17亿元。2020年第二季度,白石店营收6.57亿元,同比下降16.8%;便利店完成订单76.8万单,同比下降1.6%,成为百世集团唯一增速下滑的业务。
根据计划,百世集团将在今年年底前退出“店加商”。百世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店加商”的线上商品采购平台和管理系统将交由独立的第三方继续运营,第三方公司将由当地合作伙伴或原分公司员工根据自身情况独立成立,百世不参与具体运营。此外,预计今年12月底前完成业务相关的仓库、财务等事务也将严格按照劳动法办理。
对于切断“店加业务”的原因,百世集团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将逐步退出店加业务,将资金投向以物流为核心的主营业务。“店加业务仍处于成长期,尤其是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业务未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盈利;虽然store plus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赋能了终端,但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百思买保留了“Shop Plus”版块下的WOWO自营便利店,但这个自营品牌的规模也在逐年萎缩。2017年百世集团收购四川WOWO超市连锁管理有限公司旗下WOWO便利店,今年沃沃门店数量为748家。第二年,百思买收购了Xi安安爱德宝便利店连锁,将便利店的大门改为了WOWO。然而,截至2020年6月底,WOWO的便利店只有300多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隶属于Shop Plus的分店,但WOWO便利店采用了独立的Best供应链体系。
百世邻里加盟门槛近乎“无标准”
公开资料显示,诞生于2015年的Best Store Plus定位为S2B2C(多渠道生态)快手平台,为情侣便利店提供一站式商品供应链服务。具体来说,“店加商”实行加盟制。便利店商户加入后,统一称为“百世邻里便利店”,百世集团以快递为基础为便利店供货和送货。
2015年至2020年,“店铺+”业务快速扩张。截至今年6月底,白石邻里共有3400多家门店,远超全家(2856家)、罗森(2707家)和7-11(2147家)。快速扩张或与加入模式有关。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Best Store plus官网上的“最佳邻里”基本没有要求
hw" />图/百世店加官网截图
“加盟费只花了几千块钱,一次性付清。”一家位于北京通州的百世邻里便利店加盟商告诉新京报记者,门店只更换了招牌和门头,装修、货架和货品与加盟前并未有多大改变。
“加盟门槛低到无标准,后期服务标准也不统一、不严谨,虽可换来速度规模化扩张,但也为后期埋下巨大隐患。”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这正是百世店加走向衰败的最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除了收取加盟费,“百世店加”依赖商品供应链持续造血的功能却收效甚微。
“产品可以在百世店加的平台上采购,也可以自己从别的渠道买,并没有强制性,谁便宜我们就买谁的货。”上述通州百世邻里加盟商表示,一次性交完加盟费后,并未感受到所谓连锁的全程标准化,依旧保留很多“夫妻便利店”气质。
顺丰优选已悄然转型
快递企业进军便利店行业遭遇困境的并非百世一家,顺丰旗下的顺丰优选也深陷品牌更名、业绩亏损、高管团队屡次调整的旋涡中。
公开资料显示,顺丰优选运营企业为深圳顺丰商业公司,成立于2011年。顺丰优选期初孵化出“嘿客”业务,店内不提供实物商品,用户在线上下单,门店仅作为自提点。2015年,“嘿客”更名为“顺丰家”;2016年9月,“顺丰家”与顺丰旗下线上生鲜平台融合,更名“顺丰优选”,并加入了实体产品。
顺丰优选的加盟费采用公开透明的“押金制”。据官网介绍,顺丰优选的产品以生鲜和进口食品为主,采用委托管理的方式经营。加盟商需缴纳履约保证金30万元(期满无息返还),承担店铺租金、水电费以及员工薪资,加盟商的经营收入由商品销售分成和快递自寄自取收入构成。
看上去顺丰优选将快递和便利店业务做了很好的融合,但在实战中却未打赢。根据财报显示,2013年至2015年,顺丰优选3年累计亏损16.06亿元。不仅如此,高层多番变动也加速了顺丰优选的“风雨飘摇”。自上线到2018年9月的6年时间里,顺丰优选经历了7任CEO的变动。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顺丰优选在模式和管理团队上已悄然发生变化。2019年10月,生鲜平台本来集团宣布完成D1轮2亿美元融资,其中由顺丰控股股东明德控股领投。据本来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自去年开始,顺丰优选已由本来集团接手运营,将全国300多家顺丰优选店重新改造,对标集团旗下“本来鲜”品牌,从“社区便利店”转为“社区生鲜店”,同时也开展及时配送。
超市、互联网巨头布局便利店均陷困境
近年来,无论是快递企业、商超品牌,还是互联网巨头,均大动作布局便利店领域。不仅沃尔玛、永辉、大润发、盒马等商超巨头先后推出小店模式,京东、苏宁、阿里巴巴等互联网零售巨头也尝试分羹,但似乎都是“头破血流”。
以永辉超市为例,自2018年底开出首家永辉mini店后,2019年永辉mini迎来快速发展期,新开573门店。但今年三季度,永辉mini门店数大幅锐减至405家。
苏宁自2018年进军新零售开始,在一年的时间里开了4000家苏宁小店。2019年上半年,苏宁小店亏损额达22.1亿元,门店数量大幅减至2000家左右。今年上半年,苏宁小店继续缩减至1835家。
面对快递、商超和互联网等入局便利店的困局,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研究员赖阳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有快递送货能力的企业,还是开大超市的商超,或是同时拥有海量商品和快递能力的互联网巨头,均不代表就有经营便利店的能力。“便利店不是‘你需要什么货品,我来送给你’这么简单的逻辑,而是一套全新的管理模式和供货系统,PK的实质上是鲜食和时尚选品等能力。”
专业连锁品牌向二线市场下沉
虽然各方巨头入局便利店陷入困局,便利店行业却迎来多项利好,同时专业连锁品牌正在向二线市场下沉。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0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有1634家便利店关店;但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便利店门店开门营业率逐渐提升,上半年全国新开便利店门店数量达4746家。报告还显示,一线城市便利店市场较为饱和,二三线城市将成为便利店企业市场扩张新阵地。据了解,7-11、全家、罗森、便利蜂等专业连锁便利店品牌争相下沉二线市场。
值得关注的还有,便利店也迎来政策利好。今年7月,商务部发布《关于推动便利店的品牌化和连锁化三年行动的通知》,提出力争到2022年,全国品牌连锁便利店的门店总量达到30万家。
业内认为,我国便利店将摆脱“夫妻小店”模式,或成头部品牌抢占的赛道。赖阳分析称,便利店品牌之所以向二三线城市扩张,是因为我国这些城市正在发生消费升级。品牌分析师朱丹蓬认为,社区将是零售业和生鲜电商的重中之重,谁能多元化发展,谁能与客户保持黏性,谁将占领未来。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裴亮则表示,便利店行业已进入“稳健的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便利店企业需要更多考虑存量优化,通过提高商品力、运营力和智能数字化等能力,寻求稳步扩张。
新京报记者 欧阳晓娟
编辑 王琳 校对 陈荻雁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