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野心玩家,创业者的野心爱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本| |更改

当科创板打开市场,掀起了又一个造富神话。

25只股票集体走红,平均涨幅140.95%,超过资金流入480亿元。有媒体报道,17位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的企业家“一夜暴富”。

但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根据英国咨询公司UHY国际的报告,自2010年以来,中国的初创企业数量每年增长近100%,每天有多达4000家新公司诞生。然而,这些初创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1.6年,故障率达到86.7%。

当创业沦为“一将成功万骨枯”的资本竞争游戏时,恐怕就不再是“忍让失败”那么简单了。所以很多标榜自己是“企业家”的年轻人涌向市场,期待成为下一个被上帝眷顾的对象。我们应该问:创业的初衷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创业者?

01 “我要做下一个马云”

十年前,在美国费城的一个主题论坛上,一家招聘网站的创始人这样介绍中国的创业氛围:每个人都想创业,都梦想成为中国的下一个“阿里巴巴”。

我认为这位企业家的初衷是渲染中国的创业浪潮,让太平洋彼岸的投资者勇敢地踏入中国的创业热点。总之,中国市场的投资机构只用了十年时间就在各地生根发芽,但企业家有两个典型的病态:

1、造富心态。

两三年前,很多科技厅的记者都有这样一个爱好:在中关村创业街坐下来,只需要不经意间透露一下自己“投资人”的身份,总能抓住前来谈项目的创业者,然后瘫坐在椅子上,享受听别人的胡侃。

这群媒体人太犀利了,用几笔形容那些“最有梦想、最有野心”的年轻人:我的商业模式很牛逼,你给我点钱,我明天可能就成马云、马花藤了。过几个月再见到这些创业者,有的拿到钱的项目挂了,有的没有拿到钱,于是开始换项目,继续创业。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年轻人在做这样的事情。

没有人知道下一个马云和马花藤是否会出现,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一些企业家喊出这样的野心时,创业的初衷已经值得怀疑。所谓创业,只不过是一种奔向财富殿堂的工具。这样创业的温度是多少?

2、羊群心态。

只有在办公室按部就班工作的小白领才有从众心理。你怎么能嘲笑一个勇敢走出舒适区的企业家?事情就是这样。

“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雷军提出“飞猪论”时,特意查了《孙子兵法》,发现“善于用兵的人,如把圆石头变成千里大山的人,也会赞同他顺势而为的思想”。但是同样的话传到了其他企业家的耳朵里,他们改变了口味。

2012年移动互联网,2013年云计算和大数据,2014年VR和智能硬件,2015年O2O,2016年共享经济,2017年区块链,2018年电子烟.几乎每年都有很大的创业热情,伴随着几十个“第一年”,总有一些创业者被卷入其中,被大风搅动

但是风在哪里?战国时期的宋玉说:“夫风生于地,始于青平之末”。在今天的企业家眼中

,风就是造富的机会,然后向羊群一样追着风口跑。



02 资源的错位与失衡

奔着富豪梦的创业者太多,资源难免会分配失衡。


不久前结束的SEED AWARD 2019北美复选中,一家名叫Sana Health的初创公司脱颖而出。故事不可谓不励志: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Richard Hanbury在1992年因车祸致残,落下了纤维肌痛的病根,医学上被形容为难缠的“公主病”,特征是长期的广泛型肌肉酸痛,常伴有疲劳、睡眠障碍、晨僵以及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


为了抑制疼痛,摆脱对阿片类药物的依赖,Richard Hanbury在五年前受到可穿戴概念的启发,尝试利用HRV传感器触发特定的声音和视觉刺激,对大脑进行痛觉干扰,用电子“止痛药”来取代阿片类应用。五年的时间里,Sana Health先后在700多位志愿者身上测试了14个原型,最终研发出了一款名为Sana的可穿戴眼罩。


即便是在硅谷这样被视为创业者天堂的地方,类似Sana Health这样的初创企业并不被大多数人知晓,一是在商业前景上存在不确定性,比如“电子止痛药”的概念尚未普及,市场教育成本不言而喻;二是很少有投资机构有这样的耐心,用五到十年的时间换取不那么诱人的回报,无疑是一个亏本的买卖。


在《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一书中,享誉世界的产品管理专家Marty Cagan讲述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深刻教训:


上世纪80年代人工智能风靡一时,Marty Cagan所在的团队奉命开发一款低成本的通用工作站开发软件。整个团队辛勤工作了一年多,牺牲了上百个夜晚和周末,为惠普增添了不少专利,开发出了符合严格品质要求的产品,并把产品翻译成多种语言,培训了专业的销售团队。在产品发布后准备庆贺的时候,却发现没人购买这款产品,技术足以让人耳目一新,媒体反馈也不错,但人们并不需要它。


不妨做这样一个假设:倘若惠普当年为一款失败产品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被转接给Sana Health,可能不需要五年才打磨出初代产品,即使没有太多人买单,却是那些被疼痛折磨者的福音。


但现实就是现实,Marty Cagan的这本书被产品经理们视为圭臬,显然没有在创业者和投资人的圈子里畅销。资源错配的现象在投资圈屡见不鲜,诸如Sana Health这样的初创公司,并不是投资者眼中的标准答案。



03 “融资秘籍”里的秘密

世界不只有黑与白,可投资者们早已习惯了谈论商业模式、谈论盈利前景,讨论创业者对人性的洞察,以至于出现了版本多样的“融资秘籍”。


比如在投资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威尔士开发银行高管Alex Leigh,就有一套自己的见解,鉴于篇幅原因,这里摘抄几条优秀创业公司应该具备的素质:


1、帮客户解决最强的痛苦。如果你能搭建一套商务解决方案,帮助客户解决强烈的痛苦,就会有很大机会让客户将辛苦赚取的现金分你一部分。


2、技术就绪指数达到7级或更高。如果项目缺少透明度,不知道产品是否真正能推向市场,TRL(技术就绪指数)评级低于7,股权投资者一般不愿意投资。


3、有吸引力的行业。不是所有行业都有同样的吸引力,比如房地产很稳定,销售周期很长,转换率低;加密货币虽然有上涨潜力,但投资者很难评估。


4、清晰的退出战略。对早期创业公司注资的投资者尤其如此,投资不太可能通过派息返还,最好还是出售公司,力求在5-7年的时间段内功成身退。


蓝湖资本合伙人殷明也公开表达过自己的投资策略,与Alex Leigh有所不同,殷明把赌注压在了创业者身上,并总结出了防止创业者“先跳车”的三条铁律:


第一,对价值有长远的认知,看重和追求的是长期价值而不是短期投机;第二,开放,心胸宽广,时刻知道要不断地学习、进化,哪怕企业成功爬到了一定高度,仍然坚持带领团队瞄准更高的点;第三,有同理心的人。


还有一类以雷军为代表的投资者,热衷于投资“朋友圈”,出现了拉卡拉、欢聚时代、UC等回报率高达百倍甚至千倍的精彩案例,其中的秘诀是什么?号称“个人爱好是天使投资”的雷军很可能会告诉你:专投熟人。


不难理解投资者世界里的天然法则:投资的前提是赚钱,要么着眼于那些可能以小博大的黑马或现金奶牛,要么押宝所信赖的人,至少不会让投资变成泡沫的人。


于是乎也出现了连续创业者的说法,两三年就做一个项目然后转手卖掉,再凭借资历和资源拿更多的钱,创业成了一种职业。甚至衍生出了很多创业相关的产业,比如帮创业者进行投资培训,开设创业培训班“批量生产”符合标准的创业者。


对号入座的话,像Richard Hanbury这样的“创想者”,没有投资人的朋友圈,没有丰富的创业和从业经历,哪怕遇到了心仪的投资人,也可能因为管理经验、表达能力等被排除在潜在的投资名单外,尽管有着很好的出发点。



04 留些机会给创想者

也不排除有例外存在,曾经为Facebook提供50万美元启动资金的彼得·蒂尔,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有价值的创业公司是发现没人认可的秘密而建立起来的。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彼得·蒂尔还作了进一步的解释:现在人人都在谈“趋势”,但人们听到的每一个趋势可能都是被过度看重了。如果你要创业,最好逆向思考——离那些时髦词语越远越好。


沃顿商学院的教授Adam Grant有着类似的看法:你正在排队等的士,然后看到经过的那些车统统都是空的。这种情况你见过上千次了,直到最后你才想到“为什么我不能坐上去呢?”于是Uber就诞生了。


事实上,彼得·蒂尔和Adam Grant都不是典型的投资者,跳出了盲目追求快速回报的“泥沼”,也就找到了更为原始的投资视角:创业者要找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找到别人还没有发现甚至没有想到过的一些领域进行创业。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还有必要为二位的观点补充一条:创业者还需要思考,自己要做的事对社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而非局限在赚钱上。


当然,没有理由指责大多数投资人的出发点,毕竟没人希望自己投入的资金打水漂,追求回报率是所有合格投资者的天职。又或许应该对林林总总的创业者划分成两个阵营: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创业者”,有着出色的管理技巧、演讲能力和人格魅力,哪怕是在拥挤的赛道里,也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胜出者;


一类是像Sana Health这种有着大胆想法的“创想者”,有着各种奇思妙想的脑洞,可能在某个偶然的时间点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创业的路径:


创业者往往是先有了创业的想法,然后去寻找创业的出发点,筛选时下的热点和风口,煞有介事地进行一番头脑风暴,找到一个看起来有前景的切入口,再凭借人脉、口才或运气从风投手里拿到第一笔投资;


创想者多半是先发现了一些痛点,不带功利性地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去寻找解决方案,在克服了一些棘手的问题后,看到了作为一个项目落地的可能性,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两年,也可能有五到十年的光景,最后才是资本市场对其价值认可的自然回报。


然而当创业潮逐渐变了味道,原本属于“创想者”的机会和话语权被稀释,还需要回到创业的原点重新思考:当真只是为了成就一个又一个亿万富翁,还是利用“创业”的引擎驱动生活和社会的进步。


我们应该鼓励那些天才式创意的落地。也希望整个社会的投资体系进一步优化,为真正的“创想者”开一盏绿灯,尽可能多的让那些发掘于生活中的想法被发现、被关注、被验证,人类的进步取决于像伽利略这样的人。


一如全球“技术领域”投资之王维诺德·科斯拉的主张:“每一个痛点都是一个机会。”回头再来思索这句话的要义,应该被注意的除了机会,还有痛点。(本文首发钛媒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