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期间,(右)与吴合影。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1年5月22日13时02分,中国肝脏外科先驱、主要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吴去世后,吴的师弟、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医院肝脏外科中心主任立即接到了吴秘书的电话,得知了这个噩耗。
作为该学科的开创者,吴院士不仅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还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诊断中心,推动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率、手术成功率和生存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吴院士从医76年,直到97岁才退休。因为拿手术刀时间长,手指变形,食指和无名指的第一关节异常弯曲,像钩子一样。在过去的76年里,这些手已经直接治疗了16000名肝脏患者。
陈晓萍院士还记得,最后一次住进医院的吴老是在2020年12月12日。一时间,吴老再也说不出话来。他握着陈晓萍院士的手。“一松一紧,一松一紧,有时候嘴巴会动。也许我想谈谈,但我说不出口。当时我心里很不舒服。”
陈晓萍院士说,作为年轻一代,他其实一直希望吴老能够健康地活着。"他觉得自己活着的时候有后盾和支持。"现在这种支持没有了。
陈晓萍院士、吴孟超院士师从中国现代普通外科的主要开拓者邱发祖先生。1985年博士研究生毕业时,吴是国防专家组成员。这是第一次见到吴。当时已经当兵的吴,没有穿军装,只穿了半旧的灰色中山装和一顶同色的帽子。陈晓萍说,吴老当时看起来像个制作组长,在机场接他的时候没认出来。
记得吴孟超在回复中提出了几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能回答吴的一些问题,会耐心地告诉他答案。“他真的是发自内心地帮助年轻人,不是故意刁难你。”
后来,经过更多的接触,陈晓萍院士和吴老能够无话不谈了。但是每次见面,吴老板都会问:“小平怎么样?”“有什么困难?”。陈晓萍说,他今天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吴老的帮助和教育。
这一次,吴老生病住院后,陈晓萍院士经常去上海看望他。在之前的访问中,吴老还能侃侃而谈,与陈晓萍院士聊得最多的就是肝脏外科行业的发展。陈晓萍院士在接受《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吴老特别强调培养青年医生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成长,中国肝脏外科健康发展的关键是能否培养年轻一代。只有培养了年轻一代,才有接班人。“这是吴老这几年经常提到的问题。”
陈晓萍院士说,吴老一生都在教年轻医生如何行医,如何从事科学研究。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事业,没有捷径,所以不能急功近利。
吴院士最初选择专业时,听从了邱发祖老师的安排,没有选择已经成熟普及的胃肠外科,而是选择了肝脏外科。当时我国肝脏外科基本空白,肝脏出血和手术死亡率高的问题没有解决。吴院士和另外两位医生组成了一个三人小组,从解剖学开始,然后进行临床研究。
“吴先生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几十年来,他把我国的肝脏外科从无到有,推上了高峰。以前只有大医院和少数医生才能做的手术,现在可以在全国各地做。吴老有贡献。”陈晓萍院士说。
退休前一年,96岁的吴老还在坚持手术。有人问手术室的护士长:“刀开的时候,老人的手有没有抖?”护士长回答:“不要抖。”
后来吴老对媒体说:“说你一点都不抖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但可能是因为握笔和手术刀的姿势、力度和心情不同。我拿起手术刀,感觉不到自己在颤抖。”
吴老曾说:“如果有一天我想摔倒,就让我在手术室里摔倒。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
陈晓萍院士说,吴老的去世不仅是肝脏外科的巨大损失,也是整个中国外科的巨大损失。“巨星陨落了,我们会永远怀念他。”。
中青日报中青网记者刘玉荣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