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面馆计划书模板 凉面创业计划书

在重庆的大街上,总会有这样的场景:天一亮,路边大大小小的面馆里已经坐满了食客,他们吃着小面,以香辣可口的味道开始新的一天。

网名为“123台灯”的李洁萍就是小面客之一。30年来,他几乎每天都要吃一碗小面。去年,他尝试把各地“偷师”的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开了自己的小面馆,很快发展成20多家连锁店。

近日,在第68期《上游财经大咖面对面》中,李洁萍做客微信群分享自己的小生意经历。

重庆“面痴” 每天至少吃一碗面

51岁的老牌美食家李洁萍最喜欢重庆面,每天至少一碗,有时一天吃三次面,被称为“面条白痴”。每次吃面条后,他都会以“123台灯”的网名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吃面条的经历,从而成为“网络名人”。

“我从小就喜欢面食,每天都要吃。我不习惯。”李洁萍笑着谈起自己对面食的热爱。他喜欢干和走小面,通常选择去容易找到的商店。周末喜欢“探险”,带着相机去区县,去小镇,在后街小巷寻找小面馆,发现隐藏的美食。

李洁萍有一个吃面前拍照的习惯,吃的也不一样。其他食客拌好就吃面条,但他必须单独尝试面条、调味料和“浇头”,然后搅拌后再吃。

他说,这是为了和自己QQ群里的“美食家”分享自己的经验,那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个小面迷。“拍张照片,给‘食物’一些参考。顺便列出具体位置和公交路线,方便大家找店。”

在找面馆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去四川南充英山县吃冷面。“听网友说那里的凉面很有名,我就开车去了。”李洁萍清楚地记得,那是2015年的夏天。他驱车700多公里往返南充英山县,吃了三碗凉面。

“凉面真的很棒。红油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又浓又香又鲜。面条的味道适中柔软,味道很浓。芥末很脆。”吃了凉面后,李洁萍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以“面”会友成为 《舌尖》 向导

因为“吃面条”,李洁萍误成了“网络名人”。他不仅认识了很多小面的粉丝,还参与了《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带领摄制组在重庆寻找面馆、品尝小面,成为了《嘿!小面》的主人公。小面成为继重庆火锅之后的又一个地方名菜。

因为“网上名人”的名气,很多小面爱好者都来找他要小面的配方,于是他带着全国各地的人去重庆街头的面馆吃面、学艺术,同时小面老板还和李洁萍建立了培训合作关系,两年之内,他就帮助1000多人向老师学习艺术。

在此期间,李杰平也开始思考如何将重庆边肖推向全国,其中他想到了成立一个协会。

“很多人想学小面,但当时重庆的小面市场不规范,口味和门店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收费也多种多样。有些老板为了找快钱不讲质量,会砸自己的招牌。也会损害重庆小面的品牌。”李洁萍说,当时培训市场混乱,大家各行其是,急功近利。培训价格一般在1000元到3万元不等。有以家庭为基础的教学、培训学校、公司和实体店。有必要成立一个协会来指导和让每个人规范自己的发展。

刚开始,他在群里征求大家的意见,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支持。100多位小面老板、调料老板支持协会成立,其中50位也来现场开会出谋划策。这给了他信心,他开始以各种方式做准备。终于在2016年,重庆小面协会正式成立。

;">李杰平一直以来有三个梦想:一是发起并成立小面协会这个平台,让重庆小面规范、健康发展;二是到全国各地去走访,看看和收集各地的面食发展资料,给予广大“吃货”和重庆小面从业者一些建议;第三就是开一家自己的面馆。


去年,他的“123台灯的面”开业了,很快就发展到了20多家连锁店。他不仅尝试将以前吃面得出的经验应用其中,也在探索重庆小面标准化之路。


经验:


一碗小面背后蕴含大学问


从吃第一碗面到现在,李杰平已经去过全国超过1000家面馆,他逐渐悟出了小面馆生意的门道,以及小面的精髓。


“重庆小面精髓是作料,作料好吃,那整个面味道就大不一样,其中重点是油辣子。”他说,重庆小面麻辣鲜香,海椒、花椒、酱油、榨菜的挑选尤其重要,而主要是海椒做的油辣子,原料要选好,油要香,海椒要够味。


因为油辣子的制作工艺不同,让每家店各有特色,也造就了重庆小面“千店千味”,使得小面很难标准化。可在李杰平看来,重庆小面的标准化可以在流程上。比如制作“浇头”的流程。“选怎样的食材,食材处理的步骤,熬制汤底放多少克的调料,熬制多少时间等。”


环境与服务,同样可以标准化。他说,统一品牌,统一着装,统一装修风格。例如厨房要有宽松的环境,方便以后添加设备;就餐环境不能太局促,桌凳等要摆放规范;饰品等风格尽量一致,给食客留下规范的好印象。另外还得把服务礼仪做好,卫生做好。


李杰平认为面馆选址要考虑人流量,“金边”、“银角”最好。“金边”是十字路口,两边可以开门的门店,“银角”是指街角,各个社区、商场、写字楼的出入口等。其次斑马线、天桥边的位置也可以,人口流动性大,比较适合开面馆。


对于重庆小面如何“飘香外地”,李杰平指出重庆小面到了当地,需要进行改良。“在外地开小面馆,不能太集中,因为外地人不适应重庆小面的味道,如果一条街有多家重庆小面馆,会造成竞争太大,人们在还未适应口味之前就厌倦了。”他说,外地开重庆小面馆还要注意口味的改良,外地人适合重庆小面味道至少要一个月,若一开始开店就又麻又辣,当地人肯定无法适应,因此需要长期的口味改良。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