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ppt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曾虹影

大众创业创新的不断推进,为我国实现充分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2018年每天新增企业1.8万多家后,2019年每天新增企业达到2万家,新成立市场主体数量再创新高,达到2179万家。蓬勃发展的市场主体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促进了我国就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然而,新冠肺炎的突然爆发对就业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需要科学判断、分类推进、精准施策。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 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

一、目标:双创示范基地每年新增百万就业岗位

创新驱动发展,就业惠民生,创业是创新与就业的桥梁。根据案例研究,我们发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内在机制:企业家作为就业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没有驱动就业的意愿,甚至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更倾向于技术替代劳动力。但客观上,企业的发展需要保持自身人力资源的适度规模,也需要产业链协同和市场服务支撑,这对就业有三方面的影响:一是创造就业效应,意味着企业自身发展需要适度规模的人力资源。第二,就业拉动效应意味着企业是发展最好的,岗位数量直接由第三方劳务派遣公司和合作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需求和物流是带动社会就业最明显的领域。第三市场规模的吸收效应,对原辅材料、包装、辅料的需求,带动上下游企业的发展,形成创业企业对就业的三级传导机制。通过解剖麻雀的案例分析,成功创业企业对就业的综合拉动效应可达1:5左右。

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观察点,我们发现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四个新增长点:

一是数字经济是创新创业的主战场,也是就业的基础支撑。网络平台企业持续发力创造就业。创造千万就业岗位的平台公司越来越多,比如阿里巴巴的电商平台、滴滴的打车服务平台、猪八戒的专业服务人才网、美团、58同城服务。

二是市场分工越来越成熟,全球供应链由多层次、宽领域、大中小企业紧密合作补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比如平板阅读器就是普通的电子产品,其中按钮开关就是一个功能模块,已经有200多家企业合作生产。供应链网络的细分和高效协作创造了巨大的就业空间。

三是区域层面,出现了超大城市高强度就业需求中心、新一线城市抢人大战、与全球返乡创业网络全面互动的就业新格局。特别是下沉市场的不断发展,意味着就业内生能力普遍增强。

四是创新驱动型产业造就了一批高增长、高质量就业的龙头企业。比如在互联网、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新消费、教育培训、金融等领域。这些龙头企业具有良好的高质量就业创造能力和大有可为的就业促进能力。

以上新趋势表明,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正从探索阶段向引领发展阶段迈进,具备每年创造百万高质量就业岗位的能力。

二、举措:5大领域12类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出台

目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创业企业和双创基地发展遇到一系列问题。中小企业是最大的雇主,这必然会对

一是在加强创业带动就业平台建设方面,部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出台一系列灵活就业政策;针对中小企业资金压力越来越大,财政部对创业担保实行利息补贴;地方政府重点支持创业带动重点就业项目;示范基地为四类重点群体提供专业创业服务,强化政策联动协调机制,充分释放创业创造就业潜力;

二是在提升返乡创业能力方面,重点抓好项目支撑、项目引领、领军人才发掘培育、创业培训和公共服务保障,着力优化返乡创业发展环境;

三是落实社会

服务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围绕托育、养老、家政、家电回收等社会亟需服务领域开展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创业支持服务,实施社会领域创业标杆项目,培育新就业增长点;


四是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支持课程建设、能力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紧密结合的高校创业就业生态体系建设,支持不同类型创业基地联动发展,逐步解决人才供应结构性问题;


五是提升大企业创业就业带动作用,支持大企业的产教融合项目、“互联网平台+创业单元”模式,发挥大企业稳岗创岗作用;


三、特征:对冲短期波动 立足长效长远


就业总量与结构是宏观经济真实状态根本指标,稳就业居当前宏观政策之首,既要应对短期冲击的风险,更要立足长效机制的建立。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健康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内嵌的激励机制、兜底保障制度、高效的治理体制一个都不能少。《意见》提出三个聚焦:聚焦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改革创新,聚焦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聚焦,聚焦持续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抓住了就业问题的牛鼻子。


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是推动改革和发展,发展的源头是创新,中国50%-60%的新增就业人口是大学生,未来这一比例还将进一步上升,因此创新的战略布局是搞好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传统高等教育的升级或拓展,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进步空间依然很大。根据对人社部调查大学生创业数据分析,过去五年在校创业(毕业当年)和毕业5年内创业比例是18:82,在校大学生创业2018年约为1.49%,按照毕业当年和5年内大学毕业生统计,共有8.3%的大学生创业,从学历和专业背景及创业领域看,其中1.72%是技术创新导向的,大约是14万个。大致相当于全国3千所高校,每年每所学校培养出10个技术创新型创业者或团队,总体上大学生创业比例不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大学生创业更趋理性,需要教育机构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为学生创新创业护航,切实把能力提升作为高校学生职业发展的必备技能。


高校教师创业和高校衍生初创企业偏少,需要激发教育机构内创业主体的内生动力带动更多就业。对京津冀、长三角和川渝地区部分重点高校院所的调研发现,尽管近年来国家针对高校院所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离岗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清弊除障的改革和政策举措,但由于教育的专业性定制化水平较低、政策的操作性集成性总体不足以及缺少示范性代表性强的正面典型案例等原因,高校教师的创业热情仍然没有充分调动,高校衍生初创企业的能力受到制约。美国科学联盟的报告发现,源于大学的基础研究带来的创新是许多公司成功的根基,大学衍生的公司能比其他类型公司创造更多工作岗位,对地区经济具有更明显的拉动作用。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创业带动就业,就应当着力激发教育机构内创业主体的内生动力。


双创政策出台以来,我国创新创业环境全面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为比较充分就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立足长远、着手当下,克服疫情给双创示范基地和初创企业带来的实际困难,谋划改革大事、发展大计,各地各部门及全社会深入实施《意见》政策措施,将推动创新创业和发展动能再上新台阶,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成为稳就业重要支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