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山东省委书记刘佳怡发表了一篇在朋友圈相当受欢迎的演讲,于是很多媒体介入报道:这篇名为《山东终于意识到自己落后了》的微信文章阅读量突破200万,单条评论点赞数达到1.7万。山东人民对家乡发展的殷切希望猛增。
同时,山东作家魏欣写的文章《你好,新山东!》在网络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在短时间内聚集了“十万加”的人气。看来公众对山东缺点的不满和对改革、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不可小觑。
网友的评论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山东高速限速随意,官方标准强,电视台质量堪忧”。作者的老家也在山东,甚至在省会济南,他也会感受到同样的问题,更不用说基层政府的“官本位”思想和很多网友吐槽的恶劣创业环境。
我的很多同学朋友都是山东人,但他们大学毕业后选择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工作发展。即使他们知道在其他国家定居很难,但他们仍然不想回到家乡发展。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如果回国后能有同样好的发展机会和平台,年轻人为什么还要在异乡漂泊?
过去山东人有一些“参照系”——比如南方的江苏、浙江,北方的东部三省,西部的河南。山东的GDP与江浙省相差不大,有“中国前五”的历史优越感。虽然人均GDP与江浙粤三省有差距,但总有“绰绰有余”的想法。
客观来说,山东的经济和区域优势相当明显。与纯粹的内陆省份相比,山东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青岛、烟台、威海等重要的沿海城市。山东的资源和工业水平也位居全国前列。山东城乡和区域整体发展还算不错。更何况山东人也是以勤劳出名的——那么多人吐槽山东人有钱却不爱消费,不洋气。
为此,山东人长期缺乏“历史危机意识”。所谓缺乏“历史危机意识”,并不是说山东人没有危机感和生存焦虑,而是改革开放前后很长一段时间,山东一直被外界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羊”之一,不存在其他地区因各种因素而失去历史发展机遇的尴尬经历。
比如广东省在改革开放后才实现了“弯道超车”,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领先全国经济;“西部大开发”后,西部省份在国际战略上得到大力支持和快速发展.山东的幸运在于没有错过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机遇,其尴尬在于长期缺乏“历史危机意识”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落差。
其实,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省份的成长,始终要保持正确的立场,明确得失。作为舆论中的个人,既要看到山东发展中的制度性问题,也要看到危机之下的转折点和问题解决后的希望。面对现实,对症下药,是对待问题的基本态度。好在从省领导班子到老百姓,都普遍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和改变的途径。主动承认问题向人们展示了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决心。接下来要脚踏实地完成任务,做好群众向往的一切,让山东省的发展更有潜力。(特约评论员黄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