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惠兰庭涛
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纵观新一轮的城市纠纷,“新一线”城市不断上升的密码,离不开其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
面对新的发展格局,城市与大学如何共赢?5月22日,“国字号”论坛在青岛举行,由中国高等教育协会、青岛市人民政府、山东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城市与高校发展大会”论坛在青岛举行。
图片来源:邱新民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协会会长,教育部原副书记、副部长,山东省CPPCC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唐洲雁,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浩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本次论坛也是第56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的组成部分。青岛入选本次高端会议,是因为青岛拥有一大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高水平地方高校,在城市与高校融合发展中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希望各位嘉宾围绕大会主题,开阔视野,分享经验,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
图片来源:邱新民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起点。其中,高等教育大众化向纵深发展,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加速推进,这一过程与城市繁荣、区域经济崛起的路径不谋而合。
从中国大学的分布图来看,各大城市的教育资源集中度已经比较明显:与同级别城市相比,青岛仅位于宁波和东莞,共有29 3354所普通大学和16所本科大学。
如何培育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源泉,如何把握孵化人才的首要资源,如何探索增强创新的首要动力……这些都是青岛建设“创业之城”、抢占“双创”高地的迫切而必要的答案。
;">01政策、资源、环境
城市予高校以滋养
孔孟之乡,仪礼之邦。回望历史,齐鲁大地不仅是中国城市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产生了春秋战国时代临淄等“大型”城市,同时也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启蒙之光。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道德价值和政治价值以外,更是开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而作为城市与教育融合的典范,齐鲁大地既有齐国君主咨询问政和稷下学者议论国事的场所,也有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

穿越历史,这份城市滋养高校的优良传统延续至今。山东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
财政投入上,学科建设专项资金五年间增长二十余倍,省内国家级人才数量增长了2.6倍;
产学研融合上,在国内率先制定了《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指导标准》;
职教深化上,2020年山东省内高职教育录取达36.8万人,职业教育的“山东模式”初步定型。
由省及市,一座城市的教育资源如何,高等院校的数量是最直观的参照。省内教育中心之一的青岛,在壮大高等教育实力、提升高等教育对城市发展支撑力上,可谓毫无保留。
截至2020年底,青岛共有高等学校29所,其中本科层次高校16所,专科层次高校12所,开放大学1所,全日制在校生43.07万人,2所高校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所高校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8所高校进入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2所高职院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

按照十四五规划,五年后,青岛将力争新增独立法人高校5所、高校校区5所以上,普通高校(含校区)数量增至40所,在校生规模超过50万人。
此外,在青高校拥有全职两院院士26人,外聘院士85人;现有进入ESI前1%的学科43个,国家重点学科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21个。
这份数据单看或许并不亮眼,甚至参照GDP会有些许落差,但放在“中国高校高度集中在直辖市和省会”的前提下看,外向型经济起家的青岛已然非常突出。
直辖市也好,省会也好,作为地方教育职能部门的所在地,会有更好的政策资源。同时,教育本身也是颇为需要历史积淀的领域。文教历史稍显薄弱的青岛,数年来不惜财力、物力打造山东最强教育型城市。厚积薄发,所图几何?说到底,就在于城市间较量比拼的依然是综合底蕴。

02
人文、活力、创新
高校予城市以涵养
眼下又临高考季,而每逢放榜,“选大学还是选城市”之争都会愈发激烈。坊间戏言,“宁选一线211,别去十八线985”。究其根本,无外是“知识与见识”之争,经济实力比高教资源更重要。可在经济版图上“极”如深圳,近年来也接连布局高等教育,足见其汇聚人力的前瞻与野心。
换言之,站在城市竞争的角度看,高校分布为各大城市的真实实力提供了重要参照。一座城市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文化和科技的繁荣程度,而这恰恰是高校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高校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思想库、创新创造的动力源与辐射源,是文化精神的涵养源与引领者,是城市发展的名片和地标,更能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能量、贡献了卓越才智。甚至可以说,好的大学决定了一座城市的高度,一个大学的品质也彰显着一个城市的品味。

青岛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是最具魅力的海滨城市。这里驻有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校区、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高校,同时还有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就是如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一大批高水平地方高校,他们在城市与高校融合发展中意义非凡。
仅以经济贡献为例,青岛依托高校创建的科研平台共计77个,孵化企业216家,年度营业额超过7.3亿元;科研平台面向社会提供服务2109次,累计共享实验设施1864次;接受社会委托培养人才达8549人;举办的公益活动318场,参与人数达6.4万人。
当然,一座城市强不强,经济、人均GDP只是评价标准之一,教育、医疗以及交通等公共服务能力,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力指标,并且这些需要经过漫长的积淀才能具备竞争力。

单就教育而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拔节,无一例外地都建立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而有大学、有好的大学才会源源不断地激发知识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人才留存…高等教育跟经济、社会发展间的关联显得愈发紧密。
城市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优质的高教资源宛若储能器、蓄水池,不断划定着城市生长的上限。青岛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上,正暗暗较劲。

03
城市与高校“贴身粘合”:
双向赋能、共进共赢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资源的分布并不总与教育资源正相关。比如高新企业、独角兽盘踞的深圳,“双一流”高校数量却常年“挂零”,甚至长期被戏称为“高等教育洼地”、“缺少人文的精气神”。
另一边,一些拥有顶尖学府的城市,却因为科创弱、产业弱,即便能招来优秀生源,却依然要在毕业季面临大量人才流失的尴尬事实。也就是说,城市经济实力不足、产业支撑不到位,教育优势也很难转化为科创优势。
而这足以说明,城市与高校息息相关、互利共生——前者拥有区域空间和产业汇聚的资源,为高校提供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后者拥有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的资源,为城市创新发展赋能、提供优秀的解决方案,两者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城市与高校,只有相得益彰地互动发展,才能实现不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共建共赢的良性循环。
遵循着这样的逻辑,青岛在持续加大高校引进力度的同时,也在不断主推驻青高校的发展。截至目前,已经21所高等教育机构(不含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在青落地运行。中国科学院青岛科教园、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等10余所高校建设也有了新进展,部分学校已经计划今年9月开始招生。
在可预见的未来,前期的累积铺垫必然会为青岛的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带来正向回馈,而在人才资源、科技资源、创新资源享受“反哺”红利的青岛,也势必继续扶持在青高校的建设发展,通过省市共建、市校共建、学科建设、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打造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高地。
名城育名校,名校润名城。在这场关于人才、关于未来的抢位赛里,哪些城市会受益?青岛正在猛烈追赶,青岛必是其中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