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聋人胡晓姝,聋人创业成功

中国青年报

陈华明参加了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火炬传递。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即使最好的助听器也不能让陈华明听到声音。

他大声说话。从别人眼里,他知道自己的话不够清楚,但他还是愿意一次次大声说出来。

他经历了“两个世界”的穿越。9岁时,他不小心失去了听力,耳朵里所有的声音都突然消失了。他被扔进了寂静的世界。

过去20年来,陈华明残疾人的教育和康复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有机会上大学,无障碍设施也越来越普及。“国家真的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一个令人遗憾的现实是,人们对这个沉默的群体仍然认识不足。

陈华明是天津市聋人协会主席,中国聋人协会副主任。他不断在各种场合、通过各种渠道向外界沟通聋人的需求和困难,提出合理化建议。他一直致力于推倒“两个世界”之间的隐形墙,帮助这一特殊的年轻人群体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位置。

无法与外界沟通是听障人士面临的最大障碍。

目前,中国有2780万聋人,仅天津就有近14万人。陈华明说,并不是每个聋人都可以通过戴助听器、做人工耳蜗和康复训练来获得与普通人交流的能力。"相当多的聋人只能用手语表达他们的想法。"。

中国是世界上聋人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能够为他们服务的手语翻译却十分匮乏,这让很多人失去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陷入了一个无声的世界。

陈华明知道痛苦。当时他还只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一天早上醒来,惊恐地发现自己听不见了。这个聪明好学的男孩变得不知所措。失去听力后,他参加了班上的第一次数学考试。他抱着报纸痛哭起来。“那时候,他觉得这个世界不仅寂静,而且黑暗,极度孤独无助!”

凭借难以想象的努力,陈华明通过自学和抄同学笔记一路升入高中,考入天津工业大学聋人工程学院,成为天津市第一位获得理工科优秀奖学金的聋人,并在人民大会堂赢回了中国残联颁发的“德民”人才奖。大学毕业后,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被推荐到特殊班学习,成为国内第一个参加高校全纳本科教育的聋人。

他学会了手语,开始真正了解聋人群体,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聋人要想融入社会面临很多困难。

1997年大学毕业后,他像所有大学生一样走向了人才市场,却一次次遭到冷眼和拒绝。很多招聘人员根本不看他的学历和技能。当他们出现时,他们会问:“你能理解我吗?你能和我们交流吗?”最后,大部分单位都拒绝了他。踏入社会的第一步是陈华明一生中最无助的时刻,仿佛整个世界都被一堵墙与他隔开,而墙那边的人对他视而不见。

凭借自己对计算机技术的研究,他找到了四份工作,经历了不平等的待遇,最终成为了TEDA管委会电子政务科的一名技术员。

但是,更多的聋人没有他幸运,很多人只能做体力劳动。即便如此,当他们遇到一个“肮脏”的老板时,他们得到的工资也会比普通员工少。

陈华明从自己的经历中明白,残疾人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否则就会被时代抛得更远。手语翻译的短缺,加大了聋人融入社会与追赶时代的差距。尤其是进入职场后,“再培训、再学习变得非常困难”。

就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也处处受阻。“聋哑人看病,如果没有翻译,只能通过手写和医生交流。”

为了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并对手语产生兴趣,陈华明将手语作为一门课程走进大学课堂,并成为这门课程的主讲老师。每周五晚上,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小会议室都坐满了人,连走廊里都挤满了来上课的学生。

这是一个特殊的班级。讲台上的老师听不到每个人,只能通过手势和每个人交流,但是

台上台下却都非常投入。


在那之前,陈华铭去杭州参加了一次全国手语论坛,他受到启发萌发了在天津的大学里开设手语课的想法。


他抱着试一试的念头,找到了天津师范大学。没想到学校欣然同意了,并将这门课定为选修课,名字就是《中国手语翻译基础》,每次课两个半小时。陈华铭利用一切休息时间,加班加点从编写教学大纲开始,整理教材、认真备课。因为没有先例,他只能在网上找、书上查,搜集和整理各种手语信息和相关知识,梳理出一整套手语教学的方法。


按照学校规定,如果报名人数不满一定数量是不能开课的,起初陈华铭还有点担心。没想到,很短时间内报名人数就达100多人。陈华铭知道自己有听力障碍,发音也并不太清楚,他尽可能地配合手语,制作丰富的幻灯片辅助讲课。一些同学有问题就给他递上小纸条,他再想办法解答。很快,陈华铭注意到,他的课堂吸引了很多没选上课的学生也跑来听课,这让他很受感动,也甘愿付出更多努力地去搭建聋人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此后,他先后在清华、北大、南开举办手语讲座,推动天津20多所高校共建“天津手语联盟”,连续举办7届天津高校手语大赛,普及手语开展助聋服务。


在我国,手语也像方言一样,有很大的地域差异。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手语的国家标准,他期待尽快出台国家手语水平等级考试和手语翻译技能等级考试,并编制相关培训教材,“尽快实现手语翻译职业化,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为聋人朋友创造平等参与社会的无障碍环境”。


去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残联等单位号召全国各地开展《国家通用手语》普及工作。借着2019年天津市承办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的契机,陈华铭和天津市残疾人联合会、天津聋人协会的工作人员一起,组织聋人和手语研究者及专家,根据国家通用手语,制定了各个窗口行业的常用手语100句,并向全社会推广。


在他组织的“指尖传情,点亮人生”的一次推广活动上,陈华铭坐在台下,看着来自天津市火车站、天津市公交8路、天津地铁、天津博物馆以及高校的工作人员,以手语歌、话剧、小品等多种形式向观众展示各行业的服务聋人的办法。


中国民航大学的情景剧《无声的歌者》,讲述了一位聋哑旅客从一开始由于沟通不便导致误机,到后来民航界普及手语后给他带来的出行便利的故事。事实上,正因为“陈华铭们”的不断推动,民航界从不懂手语,到现在各个大学专设手语课程,让聋人旅客朋友得以享受到更好的出行服务,并感受到各界对关爱残疾人事业的大力支持。


这一幕陈华铭特别激动,他说,自己的目标是在天津试行后,推向全国,推动全国的窗口服务行业普及通用手语,提升和规范助残服务,“手语好比一盏灯,点亮残疾人的人生,给他们带来温暖”。


聋人群体之间其实也有很大的差异,有的是先天失聪,有的是后天因为生病等原因丧失听力,有的可能还伴随智力残疾等其他病症。口语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都会影响他们融入社会的程度。因此,与他们的交流不仅要耐心,更要先了解每个人的实际状况。


先天失聪的孩子,思维方式跟普通人天生是不一样的。原因大概在于,手语本身的语言逻辑与中文表述是不同的,“可以说,手语是他们的母语,而文字是他们的外语”。


事实上,聋人日常的表现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自卑又自闭,大多时候他们表现出的自信和乐观也让人难以想象,“我想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更多的帮助,还有真正的理解”。


陈华铭认为,随着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越来越多,“现在对残疾人的歧视真的越来越少,很多问题的出现还是因为缺乏了解,我们需要真正的理解和包容”。


“关注特殊生命的发展问题,我们还有太多事情要去做。”他认为,特别是在残疾青年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获得发展的问题上,更需要有人来努力推动。


聋人群体是一个多元群体,听力丧失程度不同、口语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都会影响他们融入社会的程度。事实上,聋人融入社会的问题,从他们出生或者失去听力的那一刻便开始了。在中国有95%的聋儿的父母是健全人,他们面对失去听力的孩子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沟通,“有的家长需要好几年才能度过‘尴尬期’,等他们能够正视孩子的问题,已经错失了孩子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


10多年来,陈华铭把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为残疾人朋友服务中。他促成了天津移动短信息爱心卡,推动了天津聋人驾驶机动车辆,帮助市政府、市残联做好残疾人电动三轮摩托整治工作以及聋人家庭闪光可视门铃安装等工作。


陈华铭常常与聋人学校的教师一次次走出校园,与企业深度交流,致力于帮助学生真正搭建能够融入外界的通道。他和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共同举办聋人创业训练营,和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共同推动聋人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


陈华铭认为,近年来政府已经给予这些特殊人群很多关注,“下一步,希望能推动政府、企业和学校形成合力,好比三个齿轮,不断咬合才能共同前进”。


听力损失严重的人要想学说话,真的太难了,陈华铭说:“因为你不知道声音的样子,自己靠感觉去发音,而且没反馈,不知道自己是否发音准确,需要有人不停帮你纠正,这太难了。”


他也期待在科技发展过程中,能产生出远程视频手语翻译服务,但手语依旧难以被替代,因为手语对聋人而言是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他们心中的眼睛”。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