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创板市场开放两周年、新三板精选层、创业板改革和试点注册制开放一周年之际,《中国证券报》推出“开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专栏,总结资本市场深度改革经验,展望未来改革方向。
近两年,科创板共接纳313家企业上市,IPO募资超3800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合计占比近75%,支撑“硬科技”的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持续增强。
近两年,科创板总市值增长至近4.9万亿元,有7家科技巨头市值过千亿,彰显了培育中国科技巨头“孵化器”的本色。
近两年来,科创板上市公司整体R&D努力走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前列,“硬科技”品质逐渐显现。
接受《中国证券报》采访的专家认为,两年来,科创板支持科技创新初见成效,改革“试验田”取得丰硕成果。站在新的起点上,科创板将踏上改革新征程,坚守科创板定位,重点支持“硬科技”企业,更好发挥“试验田”作用,加速科技资本畅通流通。
释放红利 形成集聚效应
奇奇科技、上海硅业等集成电路公司覆盖上游芯片设计、中游代工、下游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同时拥有半导体材料、设备等配套环节;金山办公、启安信等软件公司广泛应用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数字产业;君实生物、微科生物等生物医药公司主要涉足癌症、艾滋病、乙肝、丙肝等治疗领域,自两年前开市以来,科创板支持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南方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王世博表示,上市公司“硬科技”纯度较高,已开始形成集聚效应。具体来看,在科创板310多家上市公司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公司数量占35%;生物医药行业的公司数量占23%;高端装备制造业公司数量占17%,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领域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科创板的运行机制更加市场化,大大提高了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效率。科创板多元化、包容性的上市条件能够匹配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的差异化融资需求。例如,21家特殊类型企业成功上市,其中19家企业未盈利。”勺子说。
汇添富首席经济学家、国际业务部主任韩表示,科创板聚焦的六大科技创新领域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实施的动力源。此外,科创板对不同投票权结构的公司、无利可图的公司、之前只能去海外的红筹股表现出了包容性。“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创新企业,科创板发挥了示范效应。”
据上交所副总经理刘介绍,目前,90%以上的科创
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9699024" qid="6586039381843318024" mention-index="0">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说。富国基金权益投资部副总监李元博称,对科创属性的严格要求,有助于避免部分传统行业打擦边球,该项改革有利于为真正具备“硬科技”实力的企业注入发展新动能。
“首先,‘4+5’的科创属性评价指标强调研发人员占比,突出科技人才在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引导科创板企业科技沉淀;其次,金融科技类公司上市受限,平台类公司申报积极性或有所降低;最后,随着科创板IPO制度日益完善成熟,科创板硬科技属性有望进一步强化,将进一步彰显支持‘硬科技’的示范效应和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作用。”史博如是总结科创属性新规的三大亮点。
创新制度 畅通科技资本循环
专家表示,站在两周岁新起点,科创板迎来政策大礼包,将开启改革新征程,加速畅通科技资本循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日前公布,三次提及科创板。其中提出,支持浦东设立科创板拟上市企业知识产权服务站。
“浦东设立科创板拟上市企业知识产权服务站,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力度,解决了‘硬科技’企业在知识产权侵权方面的后顾之忧,有利于科创企业积极赴科创板上市,更好展开创新型研究和产品研发。”史博建议,建立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针对科创板拟上市公司,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培训,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帮助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同时,实施更大力度的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意见》还指出,支持在浦东设立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试点允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使用人民币参与科创板股票发行交易;以及在科创板引入做市商制度。专家认为,这些重要举措将进一步提高科创板流动性,提升科创板国际影响力,更好服务“硬科技”企业。
科创板下一步改革发展重点目标任务正逐渐清晰。旨在推动科创板高质量发展,为全市场推行注册制打牢基础,上交所近日组织召开科创板上市公司座谈会时明确了四方面内容:一是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坚守科创板定位,聚焦支持“硬科技”企业;二是继续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严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入口关”;三是继续坚持压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引导市场主体归位尽责;四是积极研究新股定价完善措施,并加强监管。
上交所表示,希望广大科创板上市公司倾力做好主营业务实现持续发展,继续重视研发投入,瞄准“硬科技”“卡脖子”领域加大攻关力度,坚持规范运作,扎实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以实际行动回报投资者和社会的信任。
本文源自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