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曾代表着人们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的婚姻观念正面临挑战。
民政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仅为813.1万人,连续第七年下降。
据新华视点记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与父母相比,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将单身视为一种正常的选择。在年轻人中,30多岁还没结婚,20多岁还回到母亲子宫SOLO,这并不奇怪。
越来越多适龄青年不想结婚
“如果你结婚了,你永远不会像现在这样自由。”34岁的丁浩(化名)在北京某大学读博士,住宿舍,吃食堂。忙的时候科研很黑,有空就叫“驴友”到处走走。如果不是家人偶尔催他结婚,他会觉得这种生活挺舒服的。
在读博士之前,丁浩在家乡沈阳的一家电视台做技术员。他看到同学们相继结婚生子。他很焦虑,主动相亲,但几段感情都是白搭。辞职读博后,他的思想慢慢发生了变化。“婚姻是为了让你的生活更舒适,而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他说:“现在时间和收入完全由我自己掌控,不需要迁就任何人。我很喜欢这种状态。”
27岁的白领张佳(化名)与男友相恋七年,放弃了结婚计划。“每次谈婚论嫁,我都会跟着很多烦恼和问题走,比如融入两个家庭、买婚房、生孩子。双方家庭差异很大。”张佳说,她和男友达成了默契,只谈恋爱不结婚。“婚姻与爱情无关,它只是给双方的关系套上了道德和法律的枷锁。”
目前,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选择不结婚,过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
社会学家李银河说,上世纪80年代做入户调查时,随机抽样的独居人口仅占2%左右;2007年进行家庭调查时,独居人数上升到1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年发布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我国一人户占比逐年上升,从2015年的13.15%上升到2019年的18.45%,我国家庭呈现单一趋势。
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不结婚是一个积极的选择。在一篇“是什么让你不想结婚?”在网络投票中,“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享受单身生活”是最受欢迎的选择。对于其他年轻人来说,不结婚就是被动接受。一位受访者坦言:“每天‘996’,哪里可以谈恋爱结婚?”
在社交媒体上,“年轻人不结婚”的话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网友纷纷表示:“一个人过不好吗?为什么要品尝爱情的痛苦?”每天都有新的理由害怕结婚。”“婚姻需要理由,单身者不需要理由。”“找不到合适的,就永远做不到。"
随着单身青年越来越多,“单身经济”悄然兴起,单身生活变得越来越舒适便捷。年轻人的酒店推出了“一人”套餐,单身公寓市场蓬勃发展。小家电、小厨具持续热销,甚至“定制旅行”“一人婚纱照”出现。
为什么选择单身?
专家认为,单一文化的兴起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
——社会转型改变家庭功能,婚姻成为“选择题”。
李银河认为,单身人口的增加与中国社会的城市化和现代化有关。在传统农村社会,家庭既是消费单位,又是生产单位,组建家庭是刚性需求;然而,在现代社会,一个人挣钱和花钱是完全可能的。婚姻成为生活中的一种选择。
“尤其是对女性来说,在过去,男女如果不结婚就没有收入来源;但现在不同了。女人完全可以养活自己,不需要依赖我
“现在硕士都二十五六岁了,博士一般都快三十了。如果你工作几年,那就更晚了。”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谭克俭表示,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年轻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婚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顺序降低。
e:15px;">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90年至2017年,我国育龄妇女平均初婚年龄推迟4岁多,从21.4岁提高到25.7岁,并有继续走高趋势。——社会对单身青年的包容度在提升。
多位受访者指出,与过去“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婚者被视为异类相比,现在对婚姻的观念正变得更加开放,晚婚、不婚、同居越来越常见,婚姻早已不是人生的必选项,社会对不同选择也更加包容。
上海白领葛书怡自称“母胎SOLO”,即便一直单身,她也觉得舒服自在。“即便一个人出去吃饭,也不会有异样的眼光,甚至有的饭店还给你在对面放个娃娃。”葛书怡说,“即便是父母和亲戚,好像也在慢慢接受自己想一个人生活的想法。”
——结婚成本抬高,部分青年经济压力大。
39岁的山西泽州县南村镇人司小东(化名)感叹,攒钱的速度永远都赶不上彩礼上涨的速度。当地现在的标配是近20万元彩礼、在市里买房买车,加起来要六七十万元,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负担很重。“总是需要再攒攒钱,拖着拖着,就快40岁了。每个村子都有我这样的光棍,人数很多。”
一位受访者语带苦涩地说:“爷爷娶奶奶只用了‘半斗米’,爸爸娶妈妈只用了‘半头猪’,我结婚却要用掉爸妈的‘半条命’。”
为年轻人创造更好的婚育条件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对年轻人的家庭生活,应尊重多元化、多样化的个人选择,对独居人群给予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与此同时,结婚人数降低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应引起足够重视。结婚和生育密切相关,结婚率降低会影响人口出生率,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结婚是家事也是国事,我们的社会应该为年轻人创造更好的婚育条件。”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建议,要加大对适龄青年的婚育辅导力度,保障他们在孕期、产假、哺乳期期间享有的法定权益。
在完善社会政策的同时,社会还应对年轻人加以引导,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恋爱观、婚姻观和家庭观。专家指出,一些年轻人受自身家庭因素或成长环境影响,对婚姻提不起兴趣,甚至心怀恐惧;对此学校、媒体等应当加强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去除偏见,抵制负面的婚恋观念,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导向。
对那些苦于找不到对象的年轻人,社会各方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渠道,接触更多适龄青年。专家建议,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组织单身青年参加文体娱乐、兴趣培养、技能提升、社会服务等健康向上的集体活动,丰富青年交友择偶的机会。
“对于因彩礼等结婚成本高而结不了婚的人群,各方也要有所作为。”中华女子学院党委书记李明舜说,“社会要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一条线,旗帜鲜明反对天价彩礼,反对铺张浪费,积极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原题为《结婚人数连年降,这届年轻人为啥不结婚?》)
栏目主编:顾万全 文字编辑:李林蔚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