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家庭理财的需求在过去不断增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目前居民的经济状况如何?你有更高的收入吗?你更喜欢什么产品?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高/SAIF)近日发布的《中国居民投资理财行为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
报告显示,中国居民金融投资偏好相对保守,理财规划意识有待提高;负债整体可控,但债务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此外,在投资理财行为中,居民对收入有较高的预期,但居民实现的理财收益往往低于预期收益;同时,追涨杀跌现象在居民投资理财中普遍存在。
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屠光绍表示,居民理财发生了六大变化,主要包括投资理财需求加速增长;金融需求结构分化;财富结构正在发生转变;金融服务发生了变化;资产管理技术赋能;市场秩序规范等。
具体来看,报告中的调查数据显示,从风险管理意识、资产配置多元化、财务目标与规划、家庭债务管理等方面对居民的财务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估,我国大部分居民都安排了家庭储备资金或购买了保险,表现出一定的风险管理意识。数据显示,72%的受访居民有使用公积金的习惯,76%的受访居民购买过保险。
同时,居民金融投资偏好相对保守,配置最多的三类资产为银行存款、公募基金和股票。64%的受访者配置了银行存款资产,配置比例最高;其次是公募基金,占44%。对于公募基金,受访者最喜欢混合型基金。
交通银行财富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表示,目前居民金融资产的结构是金字塔型而非橄榄型,即只有20%左右的资产分布在具有高弹性和风险收益特征的金融资产上,而40%分布在确定性较高甚至保本低风险的金融资产上。
此外,在居民投资理财的行为特征上,报告通过对居民投资收益预期、保险配置、投资期限、追涨杀跌、参与固定投资、专业投资使用等理财行为的分析,发现居民收入预期偏高,在高学历群体中尤为明显。据统计,37%的受访用户预计年投资回报率在5%以内(含“不亏”),23%的用户预计回报率在5%-10%,约20%的用户预计回报率在10%-20%。
然而,居民实现的财务收益往往低于预期收益。比如40%的受访者收入预期超过10%,但2020年实际收入超过10%的受访者只有32%;20%的受访者期望收入超过20%,而只有16%的受访者实际收入超过20%。
此外,大多数居民认为自己没有选择产品的能力或选择产品的能力较弱,尤其是金融资产规模较小的居民。
一般来说,居民更喜欢寿险产品,优先选择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然后考虑财产保险和年金保险。而且,不同的收入来源和不同的年龄段对不同类型的保险产品有不同的偏好。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学术副院长洪雁表示,从报告来看,中国居民投机性投资风格明显,长期价值投资习惯尚未养成;同时,追涨杀跌现象在居民投资理财中普遍存在。数据显示
未来,为满足居民投资理财发展需求,涂光绍表示,要从五个方面构建居民投资理财市场体系: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提高资产管理机构的能力;完善市场服务体系;促进投资者教育;加强法治建设和监督。
先锋领航投资有限公司CEO张宇建议,包括投资机构、研究机构在内的各种力量,应该帮助用户建立更好的投资行为,保持更好的投资纪律,帮助投资者从“买”的心态过渡到“投资”的心态。同时,金融机构要借助科技的力量进行妥善管理,增加大家的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