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有500名中国学生申请到美国,却被无理拒绝签证。那些拒绝签证的人准备起诉美国政府粗暴拒绝背后的美国焦虑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管小普韩亚东
美国限制中国理工科学生签证,本质上是对中国的技术封锁。这一举措表明,美国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遏制和打压,现在已经延伸到留学领域。图为加州大学某学院2021年毕业典礼。(来源:视觉中国)
对于一些计划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来说,这个夏天注定是一场煎熬。
随着国际学生赴美旅游禁令的解除,美国驻华大使馆于今年5月重启留学签证服务。红色列表是“检查”,但白色列表被拒绝。纸条的颜色决定了留学生未来几年的生活走向,也决定了这几年的努力是否白费。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7所高校以及北邮等高校的中国学生和CSC获得者,将大概率获得白名单。
“这不公平。”近日,500多名中国留学生致信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反映其赴美留学签证申请被美国拒绝。7月9日,针对美方称只影响不到2%的中国申请人,外交部发言人王文斌援引美国乔治敦大学的报告公开反驳:“每年估计有3000至5000名相关学科的中国研究生打算赴美留学。受第10043号总统令影响,占总数的16%-27%。”同时,敦促美国正视并重新考虑这一问题,停止压制对中国学生的无端限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只要学习背景触碰到他们过于敏感的神经,签证官就会以10043号行政令“简单粗暴”拒绝签证
7月6日,计划赴美的中国留学生莫甘娜,不情愿地收到了一份白名单。
“我前面和后面的人都被问了很多问题,比如学校、专业、经济支持、学习计划、导师信息和简历。轮到我了。签证官阅读了I-20表格(申请F-1学生签证的必要文件)和护照。我首先给出了红名单。和别人商量后,回来就改了白名单。拒签的原因是手写的。第10043页。”莫甘娜记得,他被问到两个问题:第一,是否申请教学硕士;第二,本科是否从英国毕业。她如实回答:她准备攻读教学硕士。本科是中外合作办学。她在英国上过课,但毕业于北京邮政。“这是问题的关键。”。
“PP10043”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于2020年5月签署的行政命令,规定签证官可以学生(学者)学习专业和研究方向、从特定大学毕业或接受CSC资助为由拒绝签发签证。
与“PP10043”相关的原因是“212(f)”,这意味着外国人以国家安全的名义被拒绝入境。如果美国认为留学生入境会损害美国利益,就会触发拒签条款。因为“212(f)”被拒,张不甘心地问:“是因为我本科学校吗?”对方用公事公办的语气回复,但细节不方便透露。原因可以在网上找到。
从北航毕业后,张在国外工作多年,回国后萌生了深造的想法。他辞掉工作,潜心准备了近两年,成功申请了美国一所大学的科技创新硕士。“一方面担心会出现问题,6月初会去申请签证;另一方面,我过于自信。感觉出国很多年了,回来了,离开学校很多年了。认为涉及敏感技术的可能性应该很低。没想到结果会是这样。”他沮丧地说。
同样不解的,还有黄。“退一万步,哪怕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
四年的博士生涯已过四分之三,最后一年要求在美国完成实习,却陡然生变。去年,由于国内使馆停办签证,她特意前往柬埔寨办理。“签证官问了我的研究资金来源,我就告诉他CSC资助了一些生活费,然后就被拒了。”毕业于所谓“敏感校”理工专业的赵先生的被拒签经历“漫长而简单”。他申请签证主要为了“支持家庭”。妻子好不容易拿到了赴美访学机会,他和孩子申请家属签证顺理成章。三个月后,妻子和孩子的签证获批。又过了三个月,他正式被拒。第二次面签,尽管他提醒签证官家人已在美国,但对方只问了他的学校和专业后就拒签了。“全程不过两分钟。”家人分隔两地,令赵先生时刻揪心。
有过类似经历的人还有很多。许多学生抱怨,只要学习背景触碰到他们过于敏感的神经,签证官就会使用“PP10043”“简单粗暴”拒绝签证,并不给出详细的评估。
被拒签学生均为申请赴美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受影响专业不限于理工科,也包括文科、商科
今年5月,20余名被拒签学生发起“ANB学术无国界”行动,一些志愿者也加入其中。尽管面临经费等困难,他们仍积极收集案例,准备起诉美国政府。
“今天被封锁的多是理工科学生,下一次难保不会扩大到文商法;今天被禁止前往的是美国,下一次难保不会被更多国家拒之门外。没有任何一项科技可以通过闭门造车来发展进步!”“ANB学术无国界”在一条微博里写道。
据了解,这500多名被拒签学生均为申请赴美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大部分学习电气电子工程、计算机、机械、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理工类专业。拟就读的美国高校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等,约四分之一学生获得了美方奖学金,绝大部分学生办理签证的时间是在美新政府上台后。从收集情况看,受影响的专业不限于理工科,也包括文科和商科。
“并不是因为我们犯下了什么过错,而是因为我们的专业背景,很荒谬也很无奈。”一些被拒签的留学生抗议说。
“ANB学术无国界”志愿者王同学告诉记者,留学圈知道有份“黑名单”,和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有关。该组织一直打着“智库”名号跟随美国反华势力炮制虚假涉华报告,污蔑抹黑中国。ASPI曾发布《中国国防高校追踪报告》(China Defence Universities Tracker),将中国多所大学的“风险等级”做了划分。大家发现,这也与之后涉及拒签高校有一定重合。
美方恶意打压中国留学生和学者的无理行径引起了美国教育界的关切和担忧。黄同学称,对于这种“宁可错杀、绝不放过”的政策,美国校方表示“同情且不解”,建议休学一年。莫甘娜介绍,大家已向至少40所美国院校发出联名信,呼吁关注支持,得到近半数回应。有个别学校却停发I-20表格,“大概是觉得拿不到签证吧”。
6月10日,美国教育委员会主席米切尔代表全美30个高等教育机构致函美国务院等相关机构负责人,表示“收到了关于10043号行政令广泛适用而引发麻烦的报告”,对由此延误中国学生学术生涯和关键项目进度表示关注,要求予以说明。
限制中国留学生签证本质上是一种对华技术封锁,美国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遏制打压延伸到留学领域
去年4月,美国反华议员汤姆·科顿宣称应禁止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理工科。科顿污蔑赴美中国留学生“抢走美国人的工作、偷窃知识产权,设计可以用来攻击美国人民的武器与设备”,称美国大学“训练了这么多中国的精英人才”是“丑闻”,应重新审视向中国发放学生签证的政策,禁止中国学生选修研究生层面的理科、工科专业,而只能选文科。
科顿宣称:“中国学生想来的话就应该选修莎士比亚的著作和《联邦党人文集》,这就是他们应该从美国学习的,而不是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随即,科顿和另一名参议员布莱克本提出一项议案,要求禁止向赴美从事STEM研究的中国公民发放学生签证。
不久后,白宫便发布了一项名为《禁止部分中国留学生和研究人员入境》的禁令,即“PP10043”。这份第10043号总统行政令,是一份彻头彻尾压制中国学者的禁令。禁令称:“中国当局利用一些中国学生,主要是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作为非传统的知识产权搜集者。因此,本科以上水平的中国学生或研究人员,如果是或曾经与解放军有关系,很有可能被中国当局利用或拉拢。鉴于以上情况,我(特朗普)认为某些中国公民申请F或J签证进入美国学习或研究将损害美国的利益。”
禁令于美国东部时间6月1日生效。受此影响,截至2020年9月8日,美国国务院已撤销1000多位中国公民的签证。
“美国限制中国理工科留学生签证,本质上是一种对华技术封锁。”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孔元称,美国的军事霸权、金融霸权、科技霸权这三大霸权体系中,科技霸权分量很重。近年来,美国在科技研发和人才竞争领域的焦虑感越来越强烈,不仅其自身、且热衷于联合盟友打压我国高科技企业,这种针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遏制与打压,如今已延伸到留学领域。
事实上,自2018年3月以来,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特别是围堵我国高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就已成为美国打压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年6月,美国限制了部分STEM专业中国留学生的签证,受限领域包括机器人制造应用、航天航空、高科技制造业等。
新上台的拜登政府虽在许多政策上与特朗普时期不同,但其在高科技领域对我国的打压仍在继续。其以“萧规曹随”的政策对待中国留学生,这500余名学生多是在美新政府上台后遭到拒签。
孔元称,美国民主党精英对于中国威胁的认知不同于共和党,他们主张中美竞争焦点应放在经济和技术领域,美国决策者不但要储备制衡中国的“硬实力”,也要关注中国影响力提升所积蓄的“软实力”和“锐实力”,为此拜登政府倡议组建技术联盟,联合有关国家共同开发可信任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5G/6G基础设施系统,制定互联网和其他技术的规则和标准。
“我国必须妥善应对,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峥指出,要在反对美国技术霸权欺凌行径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持续扩大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为我国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赢得更多国际共识、拓展更多合作渠道;同时要立足自身优势,紧跟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美方开历史之倒车,严重损害中国赴美留学人员合法权益,使国际学术交流的价值遭遇挑战
美方恶意打压中国留学生和华裔学者的无理行径,在留学圈、教育界和科学界引发广泛关注和担忧。
选校帝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先鹏告诉记者,在行政令颁布之前,一些敏感专业也会被check或拒签。“中国留学生一般都会选择再签,然而在目前有明确法令的情形下,留在国内或更换留学目的国是两个主选项,通常英国等以英语交流为主的国家是首选。”
美方针对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人为设置的政策障碍,还包括2018年11月由时任司法部长杰夫·塞申斯提出的“中国行动计划”。美方称“非传统情报搜集人员已经侵入了知识产权领域,包括实验室、大学和国防工业基地的研究人员正在被利用,进行了与美国利益相悖的技术转移”。此后,美国司法部对参加中国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的科研人员,包括美国本土科学家和华裔科学家,已提起至少20余起刑事诉讼。如哈佛大学利伯案、麻省理工陈刚案,以及埃默里大学李晓江案等。
美国的上述做法严重损害了中国赴美留学人员合法权益,破坏了中美正常的人文交流。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答记者问时称,这“与美方自我标榜的开放自由等理念完全背道而驰,与开展国际人才交流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与中美两国人民开展友好交流的共同愿望背道而驰,是开历史倒车”。
在关切中国留学生和华裔科学界遭际的同时,人们也揪心于类似事件对国际学术交流价值形成的挑战。
李峥分析,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科学技术正是在不断跨国界、跨领域融合创新中取得长足进步。美国科技优势的建立,也是基于其集中了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世界科技联系日趋紧密的时代格局中,国际间的科技交流和合作已经成为滚滚潮流。美方针对中国留学生的签证限制和所谓‘中国行动计划’,正在使国际学术交流的价值遭遇挑战。”
“科学没有国界,知识属于全人类,只有交流、研讨和教学相长,才会获得成果,并让所有人受益。”《百科知识》杂志副主编张田勘介绍了美国独立组织JASON一份报告:“相比于将某些基础科研领域对外隔离,科研开放和吸收外国优秀人员的益处更大……保持领先地位将要求美国继续在全球吸引和保留最优秀的科学人才”。“从JASON的报告可以看出,中美科学交流带给美国的好处远远大于坏处。”张田勘说。
科学发展到空前繁荣的今天,贫困与发展不平衡的痼疾依然存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耗尽、生物灭绝、病毒变异等人类面临的生存压力前所未有。过去一年,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更是证明了国际科学交流的价值。“人类最大的共同对手从来不是彼此,只有携手团结、科学理性地应对自然的挑战,才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张田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