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2月底,交通部发布了《公路长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号文,要求“实时监测跨越河流峡谷的长大桥梁结构健康状况,动态掌握长大桥梁运营状况,着力防范化解长大公路桥梁运营中的重大安全风险,进一步提高公路桥梁监测和安全保障能力”,并明确规定了具体实施时间。
这个消息对于北京袁青汇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来说无疑是好消息.袁青汇鸿作为基础设施结构安全监测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结构监测领域20年,掌握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云服务、可视化等核心技术,整体技术也走在行业前列。就此,36Kr与汇虹CEO王聊了聊。他还向36Kr介绍了公司最近的发展。
36氪:交通部印发《公路长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对源清慧虹目前的主要业务会有什么影响?
我在王鹏军:,感到非常兴奋,因为本届政府已经将桥梁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安全提升到国家一级的更高水平,这将大大减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另一方面,它为我们的主营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我们的主要业务是为基础设施结构的实时健康监控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事实上,我们公司的初衷是通过自主研发的技术来提高桥梁等基础设施结构的安全性。我们公司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孵化的。通过自主研发,我们构建了完整的物联网“端到端云”技术和服务体系,提供稳定精准的服务解决方案。
36氪: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解决了客户的哪些痛点?自主研发的技术先进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王鹏军:,中国的桥梁等基础设施经常发生安全事故,造成巨大损失,时刻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证基础设施结构安全的传统手段是人工检查或有线监控与定期检查相结合。
对于人工检验,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不同,检验质量无法保证;实时检测结果较差,因为没有连续的数据,无法在病害发生前进行预警,也无法在发生重型车辆过桥、船舶碰撞、台风等异常事件后判断结构的安全性。人力物力消耗大。
对于有线监控,网络和电力系统的铺设和维护成本高;一旦网络和电路系统出现问题,部分监控节点无法工作,严重时系统会损坏甚至瘫痪;此外,网络和电线的布局对支持外围电源和通信资源有很高的要求。
针对这些痛点,袁青汇虹搭建了基于低功耗智能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结构监测系统。由于是无线传感器,系统布局和维护快,成本低;该系统具有自动重联网功能,具有自适应性和灵活性。即使一个节点出现问题,也不会影响其他节点;适用地理范围广;云平台的多种分析工具和智能算法实现了实时预警和智能操作。
36氪:您认为公司的最核心竞争优势有哪些?
对王鹏军:这样的企业来说,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人才。
我们设置了业内罕见的配置:来自清华大学和专业领域的物联网专家、结构专家等专业人员。结合土木工程、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通信科学、数学科学等专业知识。打破壁垒,深度融合,提供价值交付,打造集硬件、软件、算法等多方面为一体的全栈结构监控物联网解决方案。
通过自主研发,我们获得了超低能耗、10m时间高精度时间同步、前端(传感器)智能化、触发联动、OTA空中升级等全方位核心技术优势。而且整体技术已经在全球领先。在网络层,它有自己开发的私有传输协议,以确保信息传输的顺畅和安全。
更重要的是,我们打造了硬件中台、数据中台、算法中台,这是我们最新的技术产品更新。业务中台能力,高度模块化设计,可迅速研发硬件产品、方案,复制到新客户和新行业。
经过20年的积累,我们的解决方案已经变得非常专业和成熟,我们已经迅速走向市场。我们的桥梁/隧道结构监测整体解决方案已经过验证,具有长寿命和高可靠性
结构监测整体解决方案,还采用了BIM、GIS、视频等先进技术,让基础设施管养更直观、智能。业内很多厂家是系统集成商。36氪:请介绍一下这两年来行业内发生的对所在行业及源清慧虹影响最大的几件事。
王鹏军:主要有两类事件,一类是国家重要政策的发布,一类是引人关注的安全事故。
交通运输部发布《公路长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发布,要求2021年底完成对11座试点桥梁的系统部署。2022年底基本完成长大桥梁结构数据平台,已建成的单桥系统和省内长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平台开始运行并接入数据平台。2023年底,基本建成数据平台、监测平台和全国统一标准系统,实现结构状况实时监测、数据自动采集分析、结构状况评估等功能,为桥梁日常运行和养护管理工作提供支撑。
国家从政策上明确了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部署要求,这对于人们来说,提升了出行的安全性;对于我们这样的企业,将带来很大的市场空间,让我们能利用先进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另一类是像2019年无锡高架桥坍塌事故、2020年虎门大桥发生涡振等这样的桥梁安全事件。它让人们更加意识到桥梁实时监测的重要性,以及监测数据、管养数据的重要性:一方面,并非结构安全就不需要监测,而恰恰是在结构安全的时候就应该尽早进行监测,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监测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后进行的精密检测与事件过程中记录到的数据对确定事件的原因都非常重要。
36氪:结构监测领域的市场规模有多大?
王鹏军:据Grand View Research行业研究报告分析,全球结构健康监测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17年的12亿美元增至2025年的47亿美元,并预计在2019年至2025年的预测期内,CAGR将以17.9%的速度增长。
就我国而方,目前管养水平仍然比较初级,从公开招投标信息统计和分析,目前国内该市场规模仅占全球14%左右,但国内交通基础设施普遍进入病害集中期,信息化管理手段仍然较初级,借助政策导向,我们预计市场增长潜力会高于全球水平。
36氪:请介绍一个典型客户应用案例。
王鹏军:我们在四川省泸州市做的桥隧群监测项目是一个典型案例。它是国内首个完全采用无线传感技术进行结构安全监测的桥隧群项目,该系统的建立标志着泸州公路交通管养模式向预防性、主动性转变。
该项目实现了对全市30座桥梁、3座隧道的全天候实时自动状况监测,布设了近4000个传感设备,而建设工期仅仅90个自然日,这也是我们无线传感网络的一大优势——布设时间短。
2019年6月17日宜宾地震,系统1小时内即形成了应急响应函,24小时内生成了应急分析报告,为桥隧安全运行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支撑。泸州市委市政府根据报告向社会公开监测结果,稳定大众情绪。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
36氪首发 | 给基础设施提供低功耗无线传感监测网络,「源清慧虹」完成6500万人民币B轮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