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diy手工店的商业计划书 diy手工制作培训创业计划书项目效益

“上海文创”直播周

涌流2020联合王江义专项规划

精彩的记录

杨文欣

“入门”手工创意平台创始人

杨文新毕业于复旦大学法语语言文学系,从事中欧贸易文化交流近20年。

周游世界的经历让他很纳闷,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精美的工艺品,却没有自己的博览会。2015年,他在上海发起了首届上海国际手工博览会。中国工匠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展示舞台。他希望以体验、互动的形式普及中国手工文化,以艺术、人文、传统为先导,助力中国手工市场的推进和发展。

如何依托手艺打造中国手工文化平台?聚焦匠人平台,如何为匠人创造价值?如何普及手工业文化,促进中国手工业市场的发展?传承手工文化,“上手”如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听听杨文的新奇和“入门”的故事。

《文创在上海》直播

推广手造文化,打造中国人自己的手工博览会

能不能先聊聊到底什么是手工?什么是手造?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杨文新:可能把手工业等同于手工业和手工艺。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以手造物”,手工就是所有跟“手”相关的内容,包括各种技艺、传承,各种外延产品。,我们以“上海制造”的整体理念搭建平台。然后,在手工制作领域,它包括传统手工艺品、文化创意产品、课程和培训,以及整个文化产业链。这在中国是一个新兴行业,这个平台是全新的。

为什么会将自己的创业项目聚焦在手工这个领域?

杨文新:.有很多因素我自己也学过法国文学。在学习欧洲文化和历史时,我觉得他们有崇尚工匠的传统。此外,我的父亲是一名木匠。他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做木模。我从小对匠人这个职业,对他们精益求精的精神,非常崇拜。

2013年和2014年,我们去了日本和欧洲,看到日本手工业博览会在东京举行,法国手工业博览会在凡尔赛举行。遗憾的是,2015年之前,中国还没有这样的手工艺品展。我们感到非常抱歉,他们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手工博览会。

“上海文创”直播

第一届手博会是在2015年举办的,从0到1。持有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2015年的我们有非常丰富的非遗传承内容,因此我们团队决定去做一件事情,打造中国人自己的泛手工博览会。 杨文新:,但是我们的球队很年轻,大概是无知和无畏。我们开办了15年来的第一次手博会。

当时我记得是12月,当时雨下得很大,上海市文广局的领导亲自来看展览,给我们做了演讲。对于一个新兴行业来说,领导的支持还是很重要的。曾经邀请了日本、法国、德国手工展的相关人员,请他们来协助,但是他们认为中国市场缺少起码的爱好者基础,认为在中国做泛手工展是不可能的任务。远远超出预期,当时我们预计约有1万人

。大家都对这个形式非常新奇,我们觉得不能辜负市场的需求,所以就一直走到现在。今年是11月27号到29号,在浦东世博园的世博展览馆召开第六届。


第一届手博会现场


从第一届到第六届,5年来,这当中都有些怎样的变化?


杨文新:最早是七十几个展商,到去年第五届的时候是300个展商,从规模上面我们有很大的增长。内容上从最初的编织、纸艺、陶艺这种普通的手艺范围,扩充到了串珠、法绣、拼布等四十几个门类,基本上已经涵盖了我们能够想象到的手工内容。


从观众的范畴来讲,原来老年观众占多数,但是现在年轻化的趋势很明显,特别是青少年、白领,这批人对手工行业有很大的推进作用。从参与品牌来讲,原来是国内品牌为主,现在以国际品牌为主,像德国、美国、日本,他们已经看到了中国巨大的市场,涌入到手博会作为他的第一站。从这几方面来讲,经过这5年的发展,我们的手博会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五届的首博会当中,有没有一些故事或者经历让您印象深刻,跟我们分享一下。

杨文新:在2017年,有一家杭州的三代同堂来参加手博会。因为外婆是非遗传承人,妈妈在做工作室,她带着4岁的孩子来到手博会。在这个过程当中,小孩感受到了这样一个热度,2018年他外婆过世了,留下了很多手工作品没有完成,孩子说我要把外婆没有完成的作品都完成。2020年,这次我们有一个主题画面甄选,他已经7岁了,用自己的作品来投稿。他在感言里面写道:“妈妈告诉我,生命是有限的,但传承的精神要继承下去。”对他来讲,手造已经成为他的一部分,我们也是非常感动。


第五届手博会现场


赋能非遗技艺,传承匠人匠心


您的创业项目叫“上手”,您在创业的时候希望这两个字赋予行业怎样的意义呢?

杨文新:“上手”有几层意思,首先我们希望打造“上海手造”这样一个平台,上海本身是有时尚包容的意思。另外,因为我们的平台是针对基础用户,我们希望上手对你来讲没有门槛,只要上手就能做,不用去考虑结果怎么样,你自己的作品就是最好的。“上手”在日语里面有“精于做某件事情”的意思,上手以后,要精于专心去做一件事情,这个就是整体“上手”的意思。


上手平台,我们希望它成为整个行业对产品梳理、融合的平台,是各行业间跨界交流的平台。另外还是一个交易的平台,通过产品的交易,课程的交易,甚至老师的输出,培训的交易,能够把这个行业的价值体现出来。


能不能聊聊您接触到了哪些非遗的技艺?怎样为它们赋能的呢?


杨文新:非遗项目在整个国家的文化战略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体现了国家的软实力和传承精神。这个上面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我们把少数民族的文案和上海的老品牌进行对接,把少数民族的产品和国家的扶贫项目进行结合,把这些手艺的价值体现出来。


例如把侗族的文案、绣花带到了城市的文创作品当中,把他们的一些老的技术进行转化,变成学校社区的体验课程,我们叫做“小非遗”的课程,让大家去认识它。当从认知上有一个共通点以后,就会知道这些产品是有价值的,才能成为它的拥戴者。


有没有一些特别您印象比较深刻的作品,给我们介绍一下?


杨文新:比如说上海的“瓷刻”,是一个非遗内容,但是这个内容如果要进到学校,相对来说它难度比较高,不是一般的爱好者能从事的。我们利用德国的雕刻笔,通过雕刻笔刻在瓷盘上、杯子上。这个课程对小学初中的小朋友来讲,也是能够去尝试的,而且他能够自己去创意。比如我们让小朋友自己打印好图案,用刻笔雕出来,再上一层色。这个作品看上去是一个名家作品,但实际上是小朋友的作品。这种类型的课程对孩子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启发点,他发现自己能够去创作了,会发现很多自己原来不知道的潜力。


“文创在上海”直播现场


文化创业考验初心,期待浦东成为中国手造中心


每年的手博会都是在浦东举办的,您跟浦东有一些什么样的渊源?


对于未来在手工这个行业,您有怎样的计划和打算?对于文化创业您有什么样的理解可以分享给我们吗?

杨文兴:路很长,我们希望“上手”这个品牌能够给中国的手工行业,提供一个赋能的平台,让他们少走弯路。嫁接国际的优秀内容,嫁接非遗的内容,把整个行业做得更生动有趣,让更多的基础人群能够进入到手工行业,成为消费者和爱好者。


文化创业从意义上来讲是很崇高的,但是我们要做很多踏实的事情,做很多细微细致的工作。作为文化创业,更考量一个人对这份事业长久的初心,同时考量自己如何去整合不同的资源,让它产生价值,然后赋能给相关的机构和内容。


我们希望浦东能够成为中国创意的中心、中国手造的中心。我们也希望有朝一日“上海手造”能够落户在浦东这样一个有创意的土地上。


“文创在上海”直播周


涌流2020联合望江驿特别策划


11月9日-20日


周一至周五19:00


亲身讲述 犀利观察


连场直播 夜夜精彩


“让创新创意涌流,让理想梦想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