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共青团广州市委近日发布的《广州市促进初创青年创业情况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年轻人创业初期80%以上的创业资金来自于自己的储蓄,66.10%来自于家人的支持,41.53%来自于朋友的集资,金融机构和天使投资分别只有16.74%和18.01%。
创业是当今社会绝对的“热词”。年轻创业者有哪些优缺点,需要哪些必要的社会帮助?这个《报告》用多组调查数据描述了广州创业青年的群体形象和脸书,也让更多人对创业的现实和理想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大多数企业家都受到财务问题的困扰,尤其是年轻的初创企业。本次调查显示,近80%的年轻人初始创业资金来自自己的储蓄,60%和40%以上分别来自家人的支持和朋友的集资。能够通过金融机构筹集资金或获得天使投资的人要少得多,数据显示,能够获得天使投资的人不到20%。这类创业资本的来源结构一方面表明,市场化金融机构对青年创业的支持力度仍有待提高,或者对创业青年的融资门槛仍然较高;另一方面,青年创投主要来自家人朋友这样的“熟人圈”,这也反映了初创企业的融资机会和能力,存在明显的不足。
青年创业离不开创业政策的支持。在“双创”时代,广州也在中央和广东省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导下,制定了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
但数据显示,青年创业者对政府优惠政策的知晓率仅为20.97%,40.04%对政府优惠政策的知晓率较高,其余38.99%表示对政府优惠政策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甚至一无所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总的结论:近40%的创业青年需要提高对政府政策的认识,利用好外部政策的好处;在创业政策的推广上,相关部门也需要进一步下沉,做好精准推广,让更多的创业青年能够轻松获得创业政策的红利。
就在上个月,Max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其中透露,近五年来,大学毕业后选择创业的人数占比从2011年的1.6%持续上升到2017年的3.0%,几乎翻了一番。其中,2013届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中,46.2%的人在三年后继续自主创业。
《报告》反映的广州创业青年情况与上述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比如23-25岁的青年创业者数量最多,占35.59%,这个年龄段恰好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创业动机方面,73.31%的青年创业者表示创业是因为有较强的创业热情,如果创业失败,超过一半的人选择重新创业(60.59%)。
以上数据无疑表明,创业青年对自身创业有着很高的认可度和热情。热情当然是好事,但要想创业成功,显然不能只靠原有的热情。事实上,上述《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即使在一些创业环境较好的省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远低于欧美国家20%的平均水平。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当前青年创业整体上还处于较为热情的不成熟阶段,但积累和能力还相对不足。
结合实际情况,这样一份青年创业调查报告给我们的启示应该是双向的。一方面要让创业者更理性地评价自己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方向,努力在创业的道路上更加稳健务实;另一方面,借助这份调查报告,相关部门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