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广播网北京7月16日电(总台记者钱振宇)手机App开通。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弹出的广告。我想关门,但找不到按钮;当在电商App上浏览的产品进入其他应用时,会反复收到类似产品的广告.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这些广告有哪些风险,比如难以关闭、侵犯隐私、诱导点击等?又该如何管理呢?
家住天津的王先生告诉记者,在下载和使用手机App的过程中,他经常会跳出一些诱导点击的广告,但有些广告点击进去后很难找到关闭按钮。王先生说:“下载过程中,你想下载某个App,但他推荐了一堆附带的App,根本不是你想要的。另外,打开一个App,会弹出很多不是你想要的东西。迟到了,你很难关掉。”
王先生说,一些常用的购物和旅游手机app经常会有一些网贷广告。“这种广告,尤其是一些金融类的广告,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为他们在使用这款手机产品的时候,对很多事情都不是很清楚,包括app。有时候是拖延,或者像借款(广告),他用这个买了东西,最后忘了还贷款,会造成他的信用不好。”
此外,不少学生家长反映,孩子在假期玩手机时,不小心点击了一个弹出的广告,绑定的支付账户被扣。张女士说:“我觉得这个手机App的乱象不仅影响了成年人正常使用手机,还可能对未成年人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举个例子。我儿子在音频收听软件上听小说。广告弹出来的时候,他进去晚了。他可能是被耽误了,导致我的支付账户被误刷了900多元。”
在使用各种手机应用时,记者发现关闭个性化广告推荐入口的选项被隐藏,流程繁琐,用户很难找到。以某社交App为例,记者依次点击几个步骤后,可以看到“个性化推荐广告”的选择条目在相关规定中用蓝色字体标注。而且关闭操作的有效期只有6个月,关闭后还是会看到广告。以某短视频App为例,记者依次点击几个步骤后,可以看到“了解个性化推荐”的选择条目在相关规定中用红色字体标注。
记者还发现,部分手机App广告甚至诱骗用户点击含有窃取信息、远程操控等病毒的链接,严重威胁用户安全。
据业内人士透露,广告是目前移动App流量实现的主要方式。目前,手机App广告收费已经非常成熟,且高度细化。“有的广告按曝光度收费,每千人收费5-20元不等;有的按点击量收费,大部分是个性化广告。像朋友圈这样的广告更直接,而且目标群体、投放时间和投放区域都可以明确标注。”
对此,北京悦诚律师事务所律师岳申山认为,手机app中的广告,包括弹出广告,主要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建立的数据库,各方应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收集和使用该信息。岳神山说:“根据我国《网络安全法》的规定,网络经营者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时,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三原则,同时也要公开收集、使用规则。如果网络运营者在收集信息时没有明确告知用户,其信息可能被用于精准广告,未经用户同意用于商业目的,那么很明显,这种利用收集信息精准投放的行为是违法的。”
岳神山指出,如果将弹出广告设置为难以拦截甚至无法关闭,其实就是恶意广告。“将广告设置为无法关闭、无法拦截是绝对不可能的,这违反了广告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利用互联网发布、发送广告,不得影响用户正常使用。如果不能保证一键关闭,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将责令其改正,并对广告处以罚款。”
岳神山表示,此类广告屡禁不止的原因是违法成本太低,需要加大打击力度。“我认为像这样的非法弹窗广告,其根源在于目前监管不严、处罚力度不够,或者违法成本太低、违法收益高,会让人们倾向于频繁地在违法活动的边缘试探。要管理弹出广告,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要增加其违法成本,加大相应的监管力度。”岳神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