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研究内容怎么写 范例,课题申报的研究内容怎么写

近年来,项目申请和论文写作已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申请的成功和发表论文的数量已经成为衡量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衡量科研机构和高校绩效的重要指标,也被纳入各种评价或考核体系。这种政策导向不仅调动了研究者和高校教师的选题和发表论文的积极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其积极意义是不可否认的。

然而,在项目申报或课题论证以及论文发表过程中,“想要”和“能够”远不是一回事,和中国之间仍有相当大的距离。要把“思考”转化为“能够”,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试图说服“审稿人”——不要面对面交流,而是通过语言和文字的载体或中介,以“匿名”的状态进行交流和连接。这样,如何通过语言或者有限的人物来传达思想,或者说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根据我这几年复习一些申请材料和研究生论文的经验,结合我多年编辑出版工作的经验,语言应用也是相当普及的。

一是言不尽意。从事学术研究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积累,即通过阅读大量前人的文本或文献,总结前人或他人在某一研究领域所做的工作,可以“准确定位”下一步该做什么、该做什么。但很多研究者,尤其是初学者,经常阅读大量文献和零散资料,却很难分门别类地进行系统总结和提炼,很多都很难切中要害,可能会给审稿人或编辑留下“思路不清、思路杂乱、主题不清、重点不突出”等印象。也许,“作者”在下面做了很多功课,心里很清楚,但经过语言文字的转换,他无法简洁地传达自己的思想,结果往往是遗憾。

二是词不达意。's的学术研究不仅需要大量的文本阅读,更需要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同时,在质疑或批判书本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创新观念和文化,进而创造历史。然而,通过一定的语言和词汇描述来反映复杂多彩的现实生活并不容易。比如,一些研究者虽然通过实地调研或口头访谈以及自己在实践中脚踏实地的行动,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但往往因为缺乏仁心而难以诉诸文字传达思想;有的原封不动地套用别人已有的概念或理论框架,却未能对概念的内涵进行界定或限制,往往因学科和理解的差异而导致歧义甚至误解。种种情况表明,用词不当或不准确,会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作者与亵渎者(法官和编辑往往是第一读者)之间的交流,造成事倍功半。

无论是项目申报还是论文写作,三是文不对题。's的思想和内容大多以一定的文体框架,通过不同层次的标题呈现。因此,题目是否对应、结构是否合理、逻辑是否严密、概念内涵是否清晰一致,都成为审稿人评判研究者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就国家社科基金的申请而言,很多人经常混淆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混淆研究方法论原则和具体研究方法,把研究重点和难点等同起来,把主要观点和创新点并列,把主要参考文献和一般参考文献并列等。大大降低了项目论证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进而影响中标概率。

作为传达思想、表达观点的重要工具,四是以文害意。's语言和人物如果运用得当,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艺术感染力。如果语言不通顺,文风不通顺,或者为了追求某种整洁或对抗而故意使用某种词汇,或者为了新奇而创造词汇,或者随意抄袭、挪用尚未建立的网络语言。或者是标点符号的使用,或者是序号的无序排列等等。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研究者思想和观点的表达,还会给读者的第一感觉留下不好的印象,进而怀疑研究者做研究的态度和能力。

当然,审稿人或编辑的意见并不是科研成果能否产生的最终判断,也不是权威人士作出的权威决定,所以没有必要迷信。重要的是把法官或编辑作为重要的读者,如何利用好语言作为思想文化传承的工具,如何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来源中国知识网,原载《山》

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原题《思想传递与语言表达——课题论证和论文撰写感言》。


作者:畅引婷老师,《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主编。


引文格式:畅引婷.思想传递与语言表达——课题论证和论文撰写感言[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01):161.


社科学术圈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