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发表的文章《大家反对丰巢,真的是差那5毛钱吗?》中,我们提到菜鸟站的运维成本比较低,读者很好奇为什么,希望能谈谈。
DT君今天将详细回答这个问题,也顺势讨论物流配送终端背后的商业模式,作为我们“有求必应”栏目的第一篇文章。
1
菜鸟驿站和丰巢
模式并不相同
让我们先回答你的问题。菜鸟站和丰巢站的运维成本不同,主要是因为快递柜和站的业务模式不同。
大家最近应该看了不少HIVE BOX的模型。我们在这里简单总结一下:
HIVE BOX向物业支付一定的场地费,并在小区铺设快递柜。箱正式投入运营后,快递员每笔订单支付3-4毛,将箱内包裹送达,消费者凭提货码提货。也可以从柜子入口寄快递,HIVE BOX会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
在这种模式下,HIVE BOX需要支付的费用包括场地费、快递柜费用、建筑费用、电费、运维人员费用等。收入主要来自快递仓储费、派送费分成和部分广告收入。如果加班费用继续预付,将会在收入中增加一些领取者的费用。
接下来是菜鸟站。
我们说菜鸟岗位的运维成本低,但实际上菜鸟支付的运维成本是比较低的。HIVE BOX快递柜为自营模式,扩容成本主要由自身承担。菜鸟站现在采用特许经营制。除了自身的技术投入,车站的建立和维护费用由加盟商承担,而不是菜鸟。
具体来说,自带门面的加盟商向菜鸟申请入驻。考试通过后,菜鸟们会规范装修,提供数字化工作台等设备,接入系统网络,一个菜鸟的岗位就成型了。
之后,资深消费者应该熟悉流程。下单时,他们可以选择是否送到菜鸟站。快递到达车站后,他们会收到提货代码,用于在车站提货。
简单总结一下HIVE BOX和菜鸟站的不同模式,HIVE BOX是自营快递柜,菜鸟站是加盟店。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但菜鸟和丰巢(SF)在对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理解和定位上存在差异。
2
模式不同意味着什么?
>
先说自营和加盟的区别。
加盟制只需要品牌、模式和技术投入,靠着诸多加盟商就可以开枝散叶,自己不太需要庞大的资金池支撑,比较适合轻装上阵地跑马圈地,快速铺开规模,缺点是不太容易做好品控。
自营的扩张就需要自己真金白银的投入,所以扩张速度往往与烧钱速度成正比。但优点也比较明了,一切尽在自己掌握,相对更容易进行统一的品控和模式调整。
类比我们日常接触比较多的现制饮品市场,各位可能会更容易理解这种差别。
一点点是加盟制,喜茶和瑞幸则都是自营。奶茶市场开始火热时,一点点很快就铺满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喜茶一家家店开下来,扩张速度就慢很多——当然,也有瑞幸这种互联网玩法,自营且快速,就靠源源不断地烧钱。
丰巢的玩法,跟瑞幸多少有些相似,自营、快速铺开、持续烧钱。所以前段时间,《上海中环花苑小区致丰巢公司的公开信》中,测算认为丰巢单柜已经可以自给自足并良性循环,“若公司目前尚不能盈利,无非是在仍然不断扩张新‘门店’的硬件投入”。
目前来看,只达到自给自足,显然还不够,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已有快递柜的盈利可以产生足够多的现金流,支撑公司进行新的扩张,否则就只能继续烧钱。但烧钱并不是个长久之计,要知道,光是2019年,丰巢就净亏损7.81亿元,负债总额高达71.51亿元。
这就要说到寄存终端是快递柜和门店的差别了,它们对应不同的单柜/单店盈利模式,或者说盈利模式想象空间。
快递柜这种模式曾经承载了比较高的期待。同样是做快递柜的“速易递”,其前母公司三泰控股,在2013年的年报中就讲了一个看起来很美的商业故事。
“快递柜作为物流配送末梢及高效线下入口,属于典型的网络化运营服务,需要通过快速扩张实现规模效应。在形成规模优势后,网点扩张难度将大幅下降,扩张速度将快速提升,议价能力将显著提高,运营成本亦会快速摊销,形成O2O线下综合便民服务平台,既可满足社区居民对便利、快捷一站式服务的需求,亦可成为物联网时代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
但目前看来,这个商业故事还没有跑通。柜子的扩张倒是已经完成了,但是距离020线下综合便民服务平台的目标还挺遥远。
《社区新零售》作者王利阳在2018年时总结过无人货柜需要交的一系列学费:争夺市场点位能力、区域规模布点能力、水涨船高的点位费、与物业的合作关系、能帮政府解决问题、新技术的研发能力、无人交互的可靠性、终端设备的耐用性、商品供应链与运营、资本涌入催化竞争、用户线上转化效果……
这也是无人快递柜想要拓宽变现渠道可能面临的难题。箱柜毕竟空间有限,很难承载太多其他功能。而且,大家与快递柜的每次接触,都怀着取快递的明确目的,取后即走,目前看来黏性还真不高。
相较而言,以门店作为载体的驿站,为加盟商提供了更多的赚钱空间。每日的取件和寄件服务为门店带来人流,驿站就可以搭载百货、洗衣、修理、广告等各式各样的门店传统服务,赚钱路径更多。
3
物流配送末梢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详细比较两种模式的不同,再结合丰巢和菜鸟本身的业务布局,我们最后再来谈谈,它们分别是如何定位这项物流运输末梢业务的。
总地来说,越来越密集的快递柜和驿站,提高了快递公司的运行效率,满足了部分不方便在家收货的消费者需求,但也降低了不少消费者的收货体验。从供给和需求对应的朴素的商业逻辑来看,这个服务/产品面向的主要对象是快递公司或者说整个物流体系,再加上部分消费者。
丰巢原本是把这当做一门性感的生意来做的。
我们来看看丰巢的操作,采用互联网常用的激进打法重金投入,先站稳位置,然后开始在各个终端柜上尝试不同的商业模式,包括但不限于广告、电商等等。占领山头→获取流量→培养习惯→商业变现,这种套路我们大家都挺熟悉的了。
但前面也分析过,以柜子作为载体的更具想象力的商业模式,暂时还没有跑通,而快递终端这种本身并没有太方便所有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根据现在的市场反应来看,暂时也应该没办法从消费者这里收到太多钱。
丰巢的烧钱之旅,可能暂时还没法结束。
目前看来,菜鸟在驿站模式中还没有表现出太多赚钱野心,动作主要集中在优化消费者体验上,比如说努力通过智能设备打造“无感取件”等等;所以,我们可以把这理解为是阿里巴巴物流生态布局中的一个环节,通过完善最后1公里,来提高物流整体的运转效率,进而提升整个电商体系的效率。
借用最近流行的说法,这也算是一种基础设施建设吧。
如果要说更多的想象空间,大概率也是基于阿里巴巴生态体系下的更多资源整合。比如说,基于驿站的社区站位,跟本地生活体系搭线,在社区团购等各种社区服务方面发力。相对于无人柜体,有人的门面可能更好发挥社区生活服务平台的作用。
基于现在的判断,我们倾向于认为,菜鸟这种以基础设施的初心来建设物流终端,有更强的生存力——不用烧太多钱,暂时不指望靠它赚钱,背靠阿里,能跟下单这个环节打通,有潜力去满足消费者更加个性化的快递投送需求……
来自快递公司的资本风向这几年在二者间转来又转去,现阶段,快递公司也站在了菜鸟驿站这一端。
简单回顾下各大快递公司的投资变迁情况。2013年,阿里巴巴与顺丰、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等共同组建“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两年后,顺丰、申通、中通和韵达,联合普洛斯成立丰巢。

2018年,丰巢成立的第三个年头,韵达、申通等投资方则相继撤资。至2018年6月14日,通达系快递公司全部从丰巢股东名单中退出。
然后,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三通一达又和百世快递共同入股了菜鸟的子公司——浙江驿栈,用脚投票。
但即便如此,我们其实也不敢判断,长远来看到底哪种模式会取得最终的胜利,过往经验告诉我们,技术发展常常会突破人们的想象力,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现在功能还比较单一的快递柜,说不定就会迎来一个更好的商业故事,满足更多市场需求。
当然了,丰巢得撑得到那个时候。